古村新韻 藝術賦能鄉村振興

福建寧德的山村 華麗轉身,成為人人嚮往的「詩和遠方」

山間田野聽一場音樂會,在老宅院裡喝一杯咖啡,在非遺工坊裡學制一面彭鼓,在古村落裡賞一出北路戲……近年來,在福建寧德的山村,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層出不窮。以文化創意產業為突破口,一個個原本走向沉寂的古村落華麗轉身,成為人人嚮往的「詩和遠方」。

新村民:人人都是藝術家
夏日午後,陣雨初歇。屏南雙溪古鎮原創音樂會現場,陳說和兩個夥伴在台上表演,隨性灑脫。舞台下,觀眾們一邊欣賞精彩表演,一邊品嚐著當地的精釀啤酒,氣氛熱烈。
原創音樂會和手作IPA啤酒節是雙溪定期舉辦的活動,演員和觀眾大多是附近村的新村民。這幾年,他們從全國各地來到屏南,在這個偏遠的山村紮了根。
最早的一批新村民,是林正碌團隊。2015年,從事公益教學項目的林正碌來到屏南縣,想找一個偏僻小山村,推行「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教學項目。當年4月,項目在漈下村落地,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出了效果:林正碌團隊向當地村民提供免費油畫教學,村民畫的油畫能賣錢了,全國各地的藝術愛好者紛至沓來,漈下村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出圈」。

陳說(中)和兩個夥伴在台上表演原創歌曲。(新華網)

屏南成功邁出了發展文創產業的第一步。隨後,這個公益項目逐漸在屏南其他村子推廣開來。
2019年,厭倦了大城市四處奔波的生活節奏,職業模特陳說回到家鄉三明,準備休息一陣子,在旅行中誤打誤撞來到屏南。「這裡和其他很多傳統村落不一樣,藝術氛圍很濃,更加開放、有趣。」陳說跟著林正碌團隊學畫畫、學音樂創作、學手沖咖啡,最後留了下來。
如今,陳說是360咖主理人,這是墘頭村文創片區第一家開業的個人空間。在陳說看來,這個咖啡屋是工作室,更是一個社交場所,她在這裡辦畫展、辦音樂會。她還在社交平台直播畫畫,和來自各地朋友海闊天空地聊,目前已經有5000多名粉絲。「有粉絲、遊客會來買畫,一幅邊長1米多的畫作,可以賣到1萬元—3萬元。(人民幣,下同)」說到現在的生活狀態,陳說很滿足,「在這裡沒有內卷,每個人更專注自身,可以不斷提升自己。」
這一次的音樂會,她演唱了一首原創歌曲《冬天》,「就這樣吧,就這樣吧……下完這場雪,春天就來了……」創作靈感就來自生活裡的「小確幸」。
近年來,屏南縣以文化創意產業為突破口,蹚出了「黨委政府+藝術家+古村+村民+互聯網」的文創產業發展模式。截至目前,屏南縣已有310多位新村民,其中雙溪鎮就有65人。

剪紙體驗已成為柘榮研學旅遊的保留項目。(新華網)

 新農人:重燃鄉村煙火氣
在鄉村大展拳腳的,除了陳說這樣的新村民,還有很多從大城市回到家鄉的新農人。
繆正曾在上海從事商業攝影工作,隨著鄉村游不斷升溫,他萌生了返鄉從事文旅事業的念頭。2016年,繆正回到家鄉壽寧縣犀溪鎮西浦村。
古榕、老厝、溪流、錦鯉、碇步、廊橋……雖地處閩東偏僻山區,西浦村卻有江南水鄉獨特的韻味。怎樣讓古村「活」起來?在鎮村兩級的幫扶下,繆正著手實施「西浦民俗復興計劃」,立志擦亮「狀元」「廊橋」「紅色」三張文化名片,打造「廊橋文旅小鎮」。
2024年開館的西浦鄉村美術館正是由繆正家的祖宅改造而來。這座由百年老宅改建的美術館,是福建省第一家集展覽、教育、交流、服務為一體的鄉村公益美術館。
「這裡不僅能為遊客提供多元化體驗,還能讓當地居民感受藝術魅力、提升文化素養。」繆正說,美術館除了舉辦藝術家畫展外,還有咖啡廳、小酒館、小茶室、鄉土廚房等多種業態,目前還在改建民宿。到暑假旅遊旺季,一天能接待研學、團建等遊客幾百人。
千年西浦,古風依舊。走出美術館,沿著穿村而過的溪流,來到狀元祠。精巧氣派的古戲台上,絲竹盈耳,鑼鼓鏗鏘,壽寧縣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正開展下鄉演出。
壽寧北路戲曾流行於閩北、閩中及閩東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代表清代亂彈聲腔的珍稀劇種,2006年6月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西浦村的古戲台上,幾名五年級的學生正在表演北路戲。這些小演員是壽寧縣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指導的學生。(新華網)

「我們縣級劇團還是要扎根鄉村。」壽寧縣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主任吳衛平從小學戲,曾為了生計下海經商,後來又為了戲劇傳承回到舞台。「鄉村旅遊興起後,劇團演出頻次高了,2023年共演出了147場,我們還根據本土文化編排了《下黨故事》《馮夢龍打虎》等多部劇目,定點定時到鄉村演出。」
修繕古民居群、挖掘整理文化遺存、激活民俗活動、豐富旅遊業態……如今的西浦村,一座座「沉睡」老宅「活」了起來,一批批遊客紛至沓來。2023年,西浦村接待遊客達10萬人。
?走在西埔村裡,古戲台上餘音繞樑,溪邊的老屋裡茶香裊裊,老人們三三兩兩坐在屋簷下拉家常;孩子們成群結隊跑過狀元橋,笑聲隨風飄揚……感受著鄉村重新燃起的煙火氣,繆正說,這就是他回來的理由。

師傅正在製作彭鼓。(新華網)

傳承人:講好非遺新故事
柘榮縣富溪鎮霞洋村,是一座被鼓文化環抱的村莊,房前屋後處處可見彭鼓元素,印象彭鼓、彭鼓樂園、彭鼓鼓樂、彭鼓製作非遺工坊等主題場景,和秀美風光交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
霞洋村制鼓技藝已有120多年歷史。2021年12月,柘榮竹釘鼓(又稱彭鼓)製作技藝入選寧德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民間工藝傳承100多年沒有間斷過的,已經很少了,我覺得我有義務把這項技藝發揚光大。」彭趙速是竹釘鼓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也是霞洋村黨支部書記。2015年,在外打拼的彭趙速聽村民提起竹釘鼓製作技藝面臨失傳風險後,毅然選擇返鄉堅守老本行。
彭趙速認為,傳統技藝要傳承發展,就要實現自我造血。在他的帶領下,霞洋村黨支部領辦成立了柘榮彭鼓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通過「支部領辦公司+非遺工坊」延伸發展庭院經濟,開發非遺文創產品40餘種,帶動27戶群眾戶均增收8000元/年。
今年,霞洋村繼續挖掘「家門口」的非遺文化圈,圍繞整村制鼓發展模式,探索打造集鼓樂演繹、鼓文化展示、鼓製作體驗等為一體的「鼓旅體驗」基地。6月28日,霞洋村迎來第一個過夜旅遊團。制鼓特色產業正在不斷成為鄉村發展、群眾致富增收的新引擎。
在柘榮,這樣的非遺主題村莊並非個例。靴嶺尾村探索「剪紙+文旅」,讓更多村民通過剪紙實現「家門口」就業;寶鑒宅村深耕畬族文化,將畬族民歌、畬族舞蹈、畬族木雕、畬族青草醫等少數民族特色非遺凝聚為村莊文化內涵,成為閩東知名的畬族文化旅遊村……
「鄉村是非遺發展最好的土壤。我們要做的就是幫鄉村挖掘能夠成為他們支撐品牌的非遺文化,將非遺內涵挖掘得更深、傳播得更廣。」柘榮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袁芸菁介紹,近年來,柘榮在鄉村打造特色非遺小鎮,讓非遺文化成為鄉村旅遊的支撐點。接下來,柘榮還將引導不同非遺項目融合,例如開發「彭鼓+剪紙」「紫砂+剪紙」等混搭型的文創產品,為柘榮發展鄉村旅遊新業態開闢更多新思路。(新華網)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