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區專刊】北展商圈越夜越熱鬧

天色逐漸暗淡,微風送來清涼,北京展覽館商圈入夏後熱鬧非凡,人們有說有笑地來到這座70歲的首都文化地標,開啟「夜生活」。「首旅精彩生活節」日前在北展啟幕,推出覆蓋美食、住宿、旅遊、出行、景區、文創、咖啡、露營等主題的千餘種產品,為市民遊客帶來夜間消費新體驗。

消費者在北京展覽館「蟻丘」戶外花園納涼消費。

傍晚時分,來莫斯科餐廳麵包坊的顧客多了起來,很多老顧客直奔櫃檯選購大列巴、黃油布丁等經典單品,紅絲絨蛋糕、白蘭地蛋糕等新品同樣受到歡迎。麵包坊對面的「蟻丘」下午茶店內,坐滿了悠閒品嚐俄式風味蛋糕的顧客,他們一坐就是一下午,很多人還特意來到戶外休息區納涼。
「夜越深,這裡的人氣兒越旺!」北展相關負責人介紹。初夏時節,北展商圈各家門店迎來了客流高峰,客人多是周邊居民以及看展覽和演出的觀眾。五彩斑斕的燈光亮起,園區夜色璀璨,北展東街的薔薇花牆吸引人們打卡拍照,遛娃的居民紛紛來到北展劇場北側的綠地花園。
晚餐時段,莫斯科餐廳、老莫啤酒花園、小莫餐廳等幾乎坐滿了客人。舞台上俄羅斯樂手剛剛演奏完一曲,客人們毫不吝嗇地獻上熱烈掌聲。踏著石板穿過老莫啤酒花園,被燈光點亮的星空帳篷十分醒目,烤肉的香味飄來,冰爽的俄啤德啤和俄式烤腸每桌必點。


這個夏天,文化盛宴正在北京展覽館上演。據瞭解,北展文化藝術中心團隊運用館藏油畫資源,策劃「時代芳澤」俄羅斯油畫大師原創作品展,俄羅斯文化藝術節、「北展兒童演出季」等活動也將舉辦。北展藝術商店已對外營業,售賣非遺手工藝製品、跨界國潮衍生品,觀眾還能現場觀看苗繡技藝。
臨街區域和婚慶小廣場草坪,「首旅精彩生活節」的展位助燃了商圈夜間消費活力。在為期10天的活動中,首旅集團旗下58家企業的74個品牌集中展賣,觀眾一站式選購餐飲美食、潮玩爆品、住宿度假等產品,還可以參與投骰子遊戲、非遺漆扇文化體驗、茶藝互動、打年糕等項目。
北京國際飯店的雙層牛肉大漢堡、新僑飯店的炸蝦排、東來順的羊肉串和奶油炸糕、東方飯店的炒肝兒、民族飯店的團圓龍粽和提拉米蘇、全聚德的烤鴨披薩……不少產品都比店面售賣價格要便宜。在Coffee G咖啡館門口,「北平紅果」等三款生活節限定特調飲品海報分外顯眼,北展Coffee G和東來順推出的「北平紅果」則成為生活節上的人氣飲品,很多顧客特意坐在戶外座位品嚐。
生活節不僅有吃有逛,還有萌寵,而且是新晉動物界的「頂流」——「卡皮巴拉」水豚。在北京野生動物園展位,兩隻水豚從大興區來到北展「出差」,萌態可掬的樣子引得觀眾不停拍照錄像,小熊貓、小白虎等動物元素的文創產品也迎來熱銷。(潘福達/文 鄧偉/攝)

遠眺百年古建
露台餐飲釋放夏夜消費活力
入夏氣溫升高,露台餐飲漸火。白塔寺、鼓樓等景區附近,咖啡館樓頂抬眼即是古建勝景。迎合消費者對戶外空間的渴求,京城特色露台餐廳不斷湧現。許多精緻露台不僅便於觀景,自身也成為市民遊客爭相打卡的特色景觀。豐富多樣的戶外就餐空間,折射出古都韻味與現代商業相交融的魅力,也更加激發北京夜消費的活力。
「又可以在露台上賞白塔喝咖啡了。」週日下午,El Nido白塔寺店二樓的樓頂露台上,瀟瀟正與好友閒聊,她饒有興致地看著身邊一組又一組食客邁步向前,與這座擁有700多年歷史的寺廟合影。
直線距離僅200米,巨大的塔尖矗立在眼前,周邊環繞著老式民居青磚灰瓦的斜屋頂,獨特的觀感令前來打卡的食客興奮不已。
瀟瀟和朋友已經是老主顧,對她們來說,沒有什麼比紮在古建築群裡享受現代生活方式更加放鬆愜意。當夜幕降臨,精釀愛好者們又開始光顧這間主打「日咖夜酒」的小店。小店一樓室內空間相對寬鬆,近七成食客都聚集在露台。
近年來,白塔寺周邊不少咖啡館和酒吧都做起了露台生意。走上JM咖啡、塔爾咖、耀咖啡幾家店的樓頂露台,或遠或近,都能從不同角度一覽白塔寺勝景和老北京胡同風情。品一杯醇正的手沖咖啡,喝一杯夠勁兒的精釀啤酒,憑借「露台」和「白塔寺」的關鍵詞,這幾家小店成了附近一帶熱度頗高的網紅打卡地。
在鼓樓、北鑼鼓巷、五道營胡同等文化遺產周邊,也有一批露台餐吧成為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寶藏餐館」。MOONEE暮霓餐廳坐落在舊鼓樓大街,餐廳三樓露台上可以遠眺鐘鼓樓,許多食客選擇在晚飯點兒來觀賞夕陽和晚霞。古都美景與現代生活方式相融合,成為「圈粉」消費者的獨特用餐體驗。(楊天悅)

歡聲笑語中開啟「白塔之夜」

傍晚,西城區阜成門附近的白塔寺裡一片歡聲笑語,一段段相聲讓人捧腹。這場相聲和前一天晚上的蒙古族非遺文藝匯演正式拉開了今年白塔之夜的帷幕。


《白塔之光》放映會日前在白塔寺舉辦。8月底到10月,白塔之夜將結合尼泊爾文化、國際音樂、城市漫步、民俗節日等主題,開展一系列夜場活動。
白塔之夜因妙應寺(白塔寺)得名,至今已舉辦三年,是白塔寺管理處的文化品牌之一。近年來,隨著街區有機更新,白塔寺街區成為新晉網紅和城市漫步熱門打卡地。咖啡、精釀、各色小店、文藝街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輕人。白塔之夜則把大家留在了白塔之下、寺廟之中。


如今,白塔之夜已成白塔寺常態化文化活動,電影放映會、白塔塔藏文物展、京味相聲、昆腔京韻元曲分享會、妙音雅集民樂演出等豐富的主題活動接連不斷。(張驁/文 管禮/攝)

8對新人感受唐韻國潮集體婚禮

為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文明婚俗新風,西城區民政局日前聯動椿樹街道組織了一場別具儀式感的唐韻國潮集體婚禮。8對新人身穿唐式禮服,在古香古色的安徽會館步入婚姻殿堂。

「網紅婚登處」開放兩大廳
一大早,西城區婚姻登記服務中心門前,不少新人早早就開始了甜蜜等待。8點30分,第一對新人笑容滿面地走進婚登中心,像走紅毯一樣跟工作人員揮手致意。新郎小張有點激動地說,為了這一天,新娘特意做了頭髮,他們還請來了跟拍攝影師,記錄下這重要的時刻。
這頗具紀念意義的「第一對」,還是一對婚姻登記「跨省通辦」的新人。新郎小張來自甘肅,新娘小吳來自海南,二人同在北京工作,就選擇在北京領證。「回家辦理登記太遠了,現在用居住證就可以預約在北京登記,很方便。」
談到將來婚禮的安排,小兩口都表示:自己才是婚禮的主角,希望婚禮是一種鬆弛、輕鬆的氛圍,簡約而溫馨。不希望大操大辦。
西城區婚姻登記服務中心毗鄰琉璃廠文化街,被譽為「網紅婚登處」,辦理婚姻登記的人數歷來在北京市各區名列前茅。為滿足新人需求,該中心當天特地開放兩個頒證大廳,同時在大柵欄街道護國觀音寺、椿樹街道百姓文化之家設立兩處頒證點,供新人拍照留念。西城婚登還推出文創產品國潮婚書和婚齡印章,通過年輕人喜歡的「打卡蓋章」這一形式,倡導文明婚俗,弘揚時代新風。

琉璃廠西街唐韻國潮集體婚禮舉行,8對新人在傳統儀式中圓滿禮成。

貼心老字號打造「四件套」
「珠簾繡幕藹祥煙,合巹嘉盟締百年。」在位於琉璃廠西街的安徽會館,一場主題為「遇見人生之喜」的唐韻集體婚禮隆重舉行。在有著百年歷史的安徽會館戲樓內,身著圓領紅袍和齊胸襦裙的新郎新娘驚艷亮相。在「司禮官」主持下,新郎為新娘戴上簪子,新人在婚書上簽名落印,以示「永結同心」。
集體婚禮現場,四家老字號還聯合發佈了結婚「新四件套」。這套洋溢著國潮風的「新四件套」包括榮寶齋的木版水印畫、戴月軒的毛筆、宏寶堂的婚書和印章、一得閣的印泥,寓意愛情「永不褪色」。
「這場集體婚禮非常有儀式感,也讓我們從中學到了許多傳統文化。」張翼飛和武昊是一對「95後」新人,這場獨特的中式集體婚禮,讓兩人都非常歡喜。「這樣的婚禮不鋪張浪費,又飽含美好寓意,讓我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期待。」
集體婚禮儀式最後,一對結婚60年的「鑽石婚」老人在工作人員攙扶下,來到現場為新人送上祝福:「婚姻就像老北京酸梅湯,酸酸甜甜。你們即將步入新的生活,要多看看對方的長處,包容對方的缺點,這樣才能安穩地攜手一生。」(王琪鵬/文 安旭東/攝)

胡同空閒地有了新用途
趙錐子胡同開種社區農園

近日,西城區天橋街道留學路社區趙錐子胡同內,十幾位居民和社區幹部、北京建築大學師生一起,種下茄子苗、西紅柿苗等。讓胡同裡一處近20平方米的閒置空間有了新身份——趙錐子胡同社區農園。
上午九點剛過,種菜的隊伍就忙碌起來。搭架子、培土、施肥、澆水,每個參與者各司其職。看著別人都有活幹,居民韋女士也想搭把手,乾脆端著水盆,一趟又一趟接水、送水,不亦樂乎。
別看胡同不算太寬敞,農園面積也有限,用心的設計和搭配足以讓人眼前一亮:平地搭起木架;四個種植箱碼放整齊,與樹池相接,形成半封閉空間;頂端的架子既可「呵護」菜苗,也為剛剛種下的薔薇預留出攀爬的空間。

趙錐子胡同內,居民和社區幹部、北京建築大學師生一起,種下菜苗。

如此精美的社區農園,靈感來自何處呢?這裡曾是一片「梳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遺留空間,一度成為居民、外賣小哥停放電動車,晾衣服的所在。
「既不美觀,也挺影響生活,車停多了,把路都堵了。」韋女士說。
為了解決居民愁盼,也為了把閒置空間有效利用起來,天橋街道留學路社區與北京建築大學建築學院聯手,和居民一起問診「頑疾」,協商「開方」。
從去年開始,北京建築大學教師,同時也是天橋街道責任規劃師的甘振坤就不止一次來到留學路社區,和社區幹部、居民代表共商改造對策。
「很多年前居民曾自發在那片空地種過辣椒、茄子等,所以大部分老街坊想要個小菜園。」留學路社區相關負責人陸穎說。
老人們想找點事幹,年輕居民也覺得種菜是個不錯的選擇。原來,趙錐子胡同裡住著十幾位中小學生,各家對親子活動空間都有需求。
「有了小菜園,我就能帶兒子一起種菜了。不但能培養愛勞動的習慣,還能增加親子之間的感情,也不會因為爭地盤和鄰居們鬧矛盾。」議事會上,韋女士點出了農園的好處。
大伙意見統一,甘振坤又是園林方向的專業人士,就此,打造社區農園的計劃最終敲定。經過近一年的籌備,天橋街道首個社區農園終於與居民們見面了。
除了種植空間,農園一側還設置了展板,羅列常見作物簡介、習性,並按照二十四節氣標明相應的時令果菜。
「我們想讓農園成為北建大學生、胡同孩子們學習和實踐的園地。在種菜之餘,瞭解農業知識。」陸穎說。
她表示,社區農園的作物將由居民分別認養,成熟後也將端上居民的餐桌,讓大家品嚐自己的勞動果實。
不僅如此,今年,天橋街道還將依托趙錐子胡同社區農園以及胡同裡的趙春香微妙藝術館,對趙錐子胡同進行整體提升,形成文化打卡景觀,留住來天橋地區逛胡同的四方客。(張驁)

西城科技周機甲酷炫出場

2024西城科技週日前正式啟動。科技周以「科創啟航」「科創視界」「科普星河」「創見未來」四章呈現,通過科普展覽、科技項目創新徵集等活動,展示科技如何成為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活動中,機甲機器人一出場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科技展台產品讓觀眾感受到科技時代帶來的便利與快樂;虛擬主持人「小未」的播報則讓現場科技感拉滿。


2024年西城科技周還為大眾提供了與前沿科技近距離接觸的絕佳機會。今年,西城區聯動郭守敬紀念館,跟隨了不起的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探尋大運河中的科技;聯動崑崙巢AI孵化開放平台,為企業提供創新空間。此外,科技周還通過線下「科普知識講座」「科技成果展示」「科普放映廳」「小小科學家-科普知識有獎問答」發放科普材料等形式展開,定制的科普小禮品提升了大眾參與度。(張驁/文 方非 於鶴章/攝)

首家無障礙咖啡集合店亮相大柵欄

醒目的無障礙設施導覽圖,搭配專業盲文;進門處設計緩坡通道和平行扶手……西城區大柵欄街道殘疾人就業創業幫扶空間日前揭牌,場地位於三井胡同21號的那伽樹無障礙咖啡集合店。未來,這裡將是為屬地殘障人士提供就業、交流、演出、幫扶服務的重要活動空間。


這家咖啡店開業不久,已為地區殘障人士就業提供了3個崗位,並定期為視障、聽障人士提供讀書會、就業交流、日常交流活動。今年4月,該店被認定為大陸首家無障礙咖啡集合店,至今已為殘障人士提供無障礙服務200餘人次。
與普通咖啡廳不同的是,這家無障礙咖啡集合點配備了兩米多的寬敞門廳,還設計了緩坡通道,細節之處不僅人性化十足而且「科技感滿滿」,從店門口的求助門鈴、盲文無障礙導向圖到設有電動升降洗手台、輪椅適配休息椅、緊急求助按鈕、杖架等設施的無障礙衛生間,用餐區也配備了電動升降餐桌,智能操作方便快捷。
在科技助力下,各種細緻周到的無障礙設計為殘疾人朋友們提供了安全貼心的行動環境。


「我們選擇這裡作為街道殘疾人就業創業幫扶空間,就是看中了這裡的氛圍和設施,能夠讓殘障人士完全放鬆,放心交流,感受到彼此間的尊重。」大柵欄街道殘聯理事長李京說。街道將結合「一刻鐘就業服務圈」,重點對殘障人士進行就業指導,拓寬殘障人士就業空間,提供家門口的就業資源。(張驁 蘇喬/文 於鶴章/攝)

天橋雜技劇譜寫青春之歌

日前,由天橋盛世集團旗下的北京雜技團出品的雜技劇《永定山河》在天橋演藝區萬勝劇場迎來首輪演出。該劇講述了80多年前,北京天橋地區的一群青年在民族危難之際,捨棄兒女私情,義無反顧投身抗日救國的大義之途,譜寫了一曲無愧歷史的青春之歌。
整個劇目通過運用前沿新潮的舞台藝術裝置,打造詩意化、意象化的可自由移動舞台場景,將北京南中軸古今交融的壯美景觀化作整個故事線上一粒粒閃光的珍珠,緩緩鋪開抗日戰爭時期的南中軸獨特風貌。


在雜技技藝的運用上,全劇攫取天橋雜技藝術的精華,讓中幡、皮條、軟鋼絲、飛綢、跑酷、草帽、單手倒立、男女對手、男女力量等天橋雜技絕活,在可360°旋轉的酷炫舞台輪番上演。此外,該劇還巧妙地將鑽圈等傳統雜技道具進行形象化全新設計,並運用現代風格的光影置景手段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感,結合天橋地區的街道實景,盡顯天橋雜技的「難、奇、絕、美」。
在音樂運用方面,該雜技劇通過古琴、琵琶、古箏、竹笛、笙等中國傳統民樂的運用,讓具有中國韻味的民族旋律,細細訴說男女主人公從青春懵懂到心懷家國的成長蛻變。


雜技已經有數千年歷史,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在古代,小到市井集會,大到皇家殿苑,雜技都深受觀眾喜愛。在現代,雜技融入了舞蹈、音樂等多種藝術元素,運用了聲光電的技術手段,在大型晚會等活動中屢見身影。隨著社會發展,觀眾對雜技的審美水平不斷提高,對高品質雜技藝術的供給有了新的需求。
北京雜技團副團長汪藝瑋說:「2000年初,太陽馬戲團的到訪表演,給了我們一些新啟發、新思考,他把所有雜技演員變成了具備綜合表演能力的『藝術家』。在國際上,中國的雜技技巧是非常受認可的,但是技巧是有天花板的,所以要不斷創新。我們的創新是一步一步嘗試著過來的,開始我們的單體雜技有了一些故事情節,再後來,我們有了創作雜技劇的想法。4年前,運用女媧補天的中國傳統故事,我們創編了《斗水》,隨後創編了《涿鹿之戰》《四季》等中國神話IP等雜技劇,與此同時,我們在這些雜技劇中嘗試著加入京劇等國粹。今天的《永定山河》雜技劇在新雜技新美學的探索上,突顯京味文化。希望通過當時青年的家國情懷故事吸引更多今天的青年走近北京雜技團,瞭解中國雜技的發展歷程。」
雜技由「炫技」走向審美,由單一的表演模式發展到雜技劇的新樣式,把技術和藝術高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其難度可想而知。
從事舞蹈行業的觀眾于先生說,這是他第一次觀看雜技劇,除了帶給他驚艷,也讓他對中國雜技有了新認識。「之前看舞蹈劇、話劇比較多,一般帶給我的情緒更內斂,這個雜技劇情緒的宣洩更多一些,內容演繹也更到位。」(石偉/文 西公/攝)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