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福耀海絲實踐隊走進平潭圓通澄澥寺等地,瞭解黃檗文化在中日兩國及海峽兩岸之間影響力,進一步探索黃檗文化賦能鄉建鄉創的途徑等。
澄澥寺位於平潭澳前鎮澳前村下網澳,與祖國大陸距離台灣最近的地方平潭猴研島近在咫尺。澄澥寺始建於南明永歷七年(1653),為「閩南人提督吳為高(吳英)」倡建。據廈門大學林觀潮教授考證,明朝崇禎年間(1628-1644),隱元禪師到達平潭島,遊歷各處景點,並應請在眠牛山鎮海寺上堂說法。其弟子常熙興焰也來到平潭重建伽藍、住持傳法。因此,澄澥寺奉常熙興焰禪師為開基祖。
參觀澄澥寺及猴研島「68海里」景區後,實踐隊員們提出,可把澄澥寺打造成「祖國大陸離台灣最近的寺院」這一個概念。此外,作為收復台灣施琅將軍的副帥,吳英在廈門等地也有很多遺跡,隊員們也提出要助力寺院挖掘吳英將軍資料。
寺院方表示,當下關於海峽兩岸黃檗文化歷史並不為人廣知,在促進兩岸社會人文交流方面的積極作用尚未發揮出來。希望我們要發揮高校學子的力量,挖掘相關歷史並進行研究整理,把「黃檗文化」塑造成閩台交流新平台、新名片、新品牌。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日本語言與文化學院2023級學生鄭訓焓表示,通過這次實踐,我們不僅體會到黃檗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同時也對台灣乃至東南亞等地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們要弘揚中華文化,發揮民間信仰精神紐帶作用,也進一步加深福建與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社會人文交流,增進民眾心靈契合。(鄭訓焓 鄭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