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釋放鄉村活力 解碼庭院經濟新路徑

眼下,德化縣雷峰鎮李溪村風光迷人,景色秀麗,層巒疊翠1500畝翠竹,線條分明300畝梯田,清新整潔的農家小院坐落於田園間,構成了一幅絕美的鄉村畫卷。
今年來,德化縣雷峰鎮黨委、政府立足李溪村特色資源,積極探索「庭院經濟+」發展模式,鼓勵村民盤活庭院、房前屋後、零碎土地等閒置資源,創新林草、林藥、林禽等種養方式,將「小庭院」打造成「大產業」,讓「閒置田」變為「增收田」,「綠了庭院、美了鄉村、活了資源、富了口袋、紅了生活」的庭院經濟發展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助農增收 方寸地變「聚寶盆」
「我們與農戶簽訂種植銷售協議,免費發放種植甜茶、桃金娘、金銀花及五指毛桃、台灣榕、黃花遠志等中藥材苗木,並由專業農技人員給予技術指導,合理利用農戶門前屋後院落以及林下空間發展中草藥種植。」德化縣智慧本草家庭林場負責人李江山說。
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雷峰鎮堅持「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項目」的工作目標,採取「委託幫扶+企戶合作」帶動模式,推動以「庭院經濟+特色種養」為主導的「短平快」產業高質量發展。雷峰鎮政府牽頭引進農業經營主體福建省德化縣智慧本草家庭林場,引導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建立穩定互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健全農產品銷售消費兜底機制,由福建省德化縣智慧本草家庭林場與農戶簽訂保價回購合同,統一收購,統一銷售,推動形成整村推進、規模發展的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格局,持續激發農戶發展內生動力。同時,李溪村委會全程跟進,定期到戶檢查指導,及時反饋問題,做到鎮、村、戶三級聯動,強化服務保障,統籌做好庭院經濟產業項目實施。

村民在牧雲灣養老服務中心的「鄉村車間」製作簡易手工

「我們充分利用鄉村零散空間,有效盤活閒置的土地資源,通過業態繁多的『微經濟』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讓『方寸閒置地』正逐漸成為『增收寶地』。」雷峰鎮黨委組織委員蘇毓萍說。今年來,李溪村首批發放中藥材苗木3500株,培育庭院經濟中藥材種植示範戶5戶,預計每戶年收入可增加6000-10000元。

壯大產業 小規模變「大效益」
在雷峰鎮李溪村牧雲灣養老服務中心的「鄉村車間」,老人們圍坐在一起,互相交流手工技巧,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們專注地擺弄著手中的材料,一針一線、一珠一扣,都凝聚著他們的心血和努力。
雷峰鎮李溪村圍繞庭院經濟帶動農戶增收,通過先建後補、以獎代補等方式,推動「庭院經濟」創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今年來,李溪村培育庭院特色手工模式,投入60多萬試點建設牧雲灣養老服務中心「鄉村車間」,聯繫企業將適合老年人的香薰球、裝飾扣製作等簡易手工活引入「庭院」,讓留守老人閒暇時間可在庭院靈活就業,邊幹活邊聊天,不僅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更能給予空巢老人精神慰藉,成了老人家門口的「幸福庭院」。牧雲灣養老服務中心不僅給留守老人每日增加20-50元的收入,還能有效破解留守老人的養老困局,打造了農村睦鄰互助養老服務新模式。

農戶在庭院種植中草藥,美化環境又增收

同時,李溪村以「庭院經濟」發展為切入點,充分利用1500畝竹林資源,鼓勵帶動林草、林藥、林禽等「林下經濟」特色產業,為林農增收開闢新路子走出了一條「分散生產、聯合經營、規模發展、品牌銷售」之路。今年來,建設林下中藥材種植基地150畝、藥用植物園50畝,預計年產值可達80萬元,解決至少8名留守農民就業難題,輻射帶動農戶15戶以上。德化縣李溪李魁林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預計年產值可達100多萬元,年可增加村財收入2.4萬元,實現農民增收和生態穩固雙贏。
除此之外,李溪村積極協調轄區餐飲企業、溫泉民宿、單位食堂等經營主體與農戶發展「庭院訂單」,並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體開展品牌打造與營銷推廣,提升「庭院經濟」抗風險能力,全力保障農民收益。

潘祠至李溪公路建設工程項目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美化環境 農家院變「後花園」
在潘祠至李溪公路建設工程項目建設現場,記者看到,工人們有序分工,緊密配合,項目正如火如荼進行。據瞭解,由於潘祠村門牌坊處至李溪村與X314線交叉口處舊路線形指標較低,彎多坡陡,嚴重影響行車速度及行車安全,已無法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為此,李溪村結合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創建,將發展庭院經濟與特色鄉村旅遊精品線路相結合,編製李溪村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創建規劃,深化「一清二整三美化」,推動村容村貌持續改造提升,形成「庭院小景秀、全線風景美」的格局,讓庭院不僅有「看頭」,更有「賺頭」。
今年來,雷峰鎮投入1300萬元,推進潘祠至李溪公路「白改黑」5.6公里;投入120萬元,依照戴雲山築的標準開展李溪民居靚化及周邊美化、亮化工程45棟,改水改廁120戶,雞鴨圈養40戶。同時,投入200多萬元建設「望歸·李溪」特色民宿,以「庭院+休閒」「庭院+民宿」「庭院+餐飲」等模式,打造鄉風鄉韻與鄉情鄉愁相交融的「沉浸式」鄉村體驗游,推進「庭院經濟」向縱深發展。
如今,李溪村以土泥牆黑瓦、鵝卵石圍牆作為立面改造的主風格,保持鄉村最樸素的肌理,形成獨特的李溪建築風格,側面推動李溪人民公社、紅色旅館、「中國·李溪耕牛節」民俗文化活動等農文旅產業及相關配套設施發展,每年吸引遊客近3萬人。(吳有森 鄧志鵬)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