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道難
深居西南內陸的貴州黔東南苗疆
緣何會有天后宮?
9月2日
由湄洲日報社、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
和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共同舉辦的
「天下看媽祖-全國大型主題訪談」活動
開啟第七站
前往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探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遠天后宮
古城鎮遠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屬縣,是革命老區,分佈苗族、侗族、瑤族、布依族等20多個民族。長江流域沅江上游支流㵲陽河流經鎮遠,是當地的母親河,也是古代進出貴州的重要水通道。包括莆商在內的福建商人從沿海出發,溯長江、沅水、㵲陽河一路輾轉千里,在鎮遠碼頭登岸,建起同鄉會館,供祀海神媽祖。天后宮與福建會館合而為一,是福建遊子「遠方的家」。福建會館的建立及會館祭祀媽祖的相關活動,促進了媽祖信仰在㵲陽河流域內的傳播。
鎮遠天后宮,地處古鎮核心區,北靠石屏山,南臨㵲陽河。記者從㵲陽河畔的天后宮碼頭,穿過古驛道,拾級而上,88級石階直鋪山門。山門為磚砌四柱三間三樓歇山頂牌樓,門楣鏤刻行書直豎石碑,書寫「天后宮」三個大字。
「古碼頭石階陡峭險懸。」隨行的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採訪部指導員邱力說,朝天后宮山門登級,不是仰望就是俯首,體現對媽祖的尊崇。
在鎮遠天后宮正殿前,記者將湄洲日報社受權出版的《天后聖母事蹟圖志》、策劃出品的《媽祖頌》,以及國家級非遺項目莆田木雕代表性傳承人、瑩田市藏雲堂精微透雕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建軍的媽祖題材限量木雕作品《九九歸一》,贈給鎮遠縣文物管理局。
捐贈現場,鎮遠縣文體廣電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唐華說,媽祖文化沿著江河湖海到達鎮遠,山海相連,見證了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的文化交流,促進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文化融合,體現中華民族一家親。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向鎮遠縣文物管理局贈送《天后聖母事蹟圖志》《媽祖頌》以及木雕作品《九九歸一》
1998年,劉興明主持修復鎮遠天后宮,為給媽祖塑像,特地前往湄洲媽祖祖廟考察。感念媽祖28歲搶救海難,獻出年輕的生命,便在天后宮正殿供奉年輕媽祖的塑像。記者註意到,媽祖像上的小神龕裡,還安放著一尊媽祖坐像。 「天下媽祖,祖在湄洲。」劉興明說,這尊媽祖像是從湄洲媽祖祖廟分靈而來,因此安放在正殿媽祖像上方,永存在鎮遠天后宮。
鎮遠天后宮正殿大門楹聯“齊齊齊齊齊齊齊齊戒,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音”,與湄洲媽祖祖廟寢殿上的對聯一致。劉興明說,修復前鎮遠天后宮正殿對聯難以辨認,史書上也未有任何記載。在徵求湄洲媽祖祖廟同意後,鎮遠天后宮沿用了祖廟的這副對聯。 2002年,他受邀再次前往湄洲島,參加媽祖祭,作為鎮遠天后宮的代表,擔任陪祭。
▲後殿的屋脊鏤空
▲鎮遠天后宮正殿大門楹聯
鎮遠與莆田一樣,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讓記者驚異的是,鎮遠史書上,有關於莆田籍知府濃墨重彩的記載。他們在當地沿襲家鄉媽祖信俗,把媽祖文化帶到鎮遠。
莆田人周瑛於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任鎮遠知府,任期3年,勤政清廉,編排了弘治《鎮遠府志》,並有眾多詩詞留存。
莆田人黃希英是「閩中文章始祖」黃滔的二十世孫,於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擔任鎮遠知府,擅長詩文,致力於興行教化。他在當地建立紫陽書院,為鎮遠文化教育做出貢獻。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在鎮遠天后宮實地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