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由湄洲日報社、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和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聯合舉辦的「天下看媽祖——全國大型主題採訪」活動開啟第九站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西行2000多公里來到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
會澤縣地處烏蒙山主峰地段,明清時期銅礦產業鼎盛,形成了獨特的銅商文化、會館文化,享有「會館之都」「錢王之鄉」美譽。2006年,以福建會館等八大會館為代表的會澤會館群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會館又被當地人稱為「天后宮」「媽祖廟」,是記者此行目的地。
9月20日上午,記者一行與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匯合,走進會澤古城,展開聯合採訪調研。古城以東、西、南、北四門對應的中軸線為經緯,建成「十」字形的街道,大街小巷宛若棋盤,閩、贛、浙、桂、川、黔等十省八府的會館建築群落聯袂成片。行走其間,紅牆斑駁、館所古樸,依然能窺見數百年前古城曾經的「八方輻輳,商賈雲集,百物競流,酒旗茶旌,儼然一都市」之姿。
古城街頭秋意漸濃,記者沿著靈壁路,來到了福建會館(天后宮),映入眼簾的是青黑色的樑柱、簷瓦,參差錯落,飛簷翹角,殿堂巍峨,一旁立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會澤會館(福建會館)」石碑。殿堂的翼角、山牆、樑脊的造型與一路走來看到的其他會館有明顯的不同,帶有濃郁的福建建築風格。
「根據會澤縣政協原副主席卞伯澤編寫出版的《會澤文化之旅 會館文化》一書記載,會澤先有天后宮,後有福建會館。」當地歷史學者陳晉介紹,清雍正八年(1730年),會澤庚戌之變,福建莆田籍將領林世傑參與平叛,事態平息後留在當地居住。因平叛有功,林世傑受到朝廷的嘉獎,於是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籌資修建了天后宮,作為林氏家廟。彼時,當地流傳「天后宮是姓林的」這樣一句話。後來,客籍會澤的福建移民,把這裡作為聚會場所,天后宮也就逐漸由家廟變成福建會館。
「福建會館原有門樓戲台、中殿、後殿等,佔地大約3000平方米。現門樓戲台已拆,存中殿和後殿。」會澤縣文旅局文博科科長孫春林告訴記者,福建會館是清代早期會澤銅商文化高度發達的重要實物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10年,當地政府向上爭取資金311萬元,按照「修舊如舊、原貌恢復」的原則,全面修繕福建會館,延續歷史文脈。
眼下,當地文旅部門正積極謀劃如何進一步結合媽祖文化,活化利用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陳晉說,期待有一日能再次恢復天后宮曾經的繁華。
據悉,福建會館還是會澤縣革命遺址保護單位。記者在福建會館看到一塊碑記寫有「中共會澤早期地方組織機構舊址」。1927年,中共東川(會澤)支部建立,以天后宮為據點,開展革命活動。
採訪中,記者將湄洲日報社受權出版的《天后聖母事跡圖志》、策劃出品的書籍《媽祖頌》,以及國家級非遺項目莆田木雕代表性傳承人、莆田市藏雲堂精微透雕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建軍的媽祖題材限量木雕作品《九九歸一》,贈送給會澤縣文旅局。
雕刻有湄洲媽祖祖廟建築群和媽祖像的木雕作品《九九歸一》,被直接安放於福建會館後殿之中。
曾阿尾表示,當地莆商擬以福建會館為載體,與當地文旅部門深入溝通,邀請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前來指導,在此籌建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大力弘揚「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開展在滇的媽祖文化研究,舉辦媽祖義工等愛心公益活動等,讓媽祖文化在這裡展現新的時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