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由湄洲日報社、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和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聯合舉辦的「天下看媽祖——全國大型主題採訪」活動開啟第十三站,走進莆田市秀嶼區,聚焦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涉台重點文保單位平海天后宮。
平海天后宮,坐北朝南,背靠朝陽山,面朝平海灣,宮前不遠處便是天然良港。其廟門與湄洲媽祖祖廟隔海相望。
這裡是明代平海衛城所在地。由遠及近,可見平海天后宮飛簷翹角,雕樑畫棟,聯板匾額,鎏金燙彩,典雅古樸。在大門外的場院中,有一口少見的方形古井,旁邊立著「師泉」石碑,十分醒目。
「這是一座古老且保持完整的宋代宮殿式媽祖行宮。」平海天后宮管委會主任高雙奇向記者介紹,該宮始建於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至今已有1025年歷史,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宮佔地面積3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64平方米,採用二進廊院式佈局,由大門、內庭、大殿及兩廡組成。大殿為重簷歇山頂,抬梁、穿斗混合木構,面闊五間,進深五間。該宮建築風格獨特,俗稱「百柱宮」,因其曾有明暗立柱共108根,如今大門外簷下仍沿用宋代的梭形石柱數根。而且,其廊沿壓石也有108條,宮前「師泉井」則用108塊石頭砌成。「108」的美好寓意,也彰顯了該宮特色。
與其他媽祖宮廟不同,平海天后宮大殿正中供奉著5尊媽祖神像,相傳與媽祖化身5個少女,助朱元璋平定南方叛亂等相關。
「平海天后宮是媽祖文化的傳播地和重要基地,也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史和閩台關係的重要實物。特別是『師泉井』和《師泉井記》石碑,是清政府收復台灣、統一祖國的歷史見證。」秀嶼區文管辦有關負責人說。
據史料記載,施琅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奉命收復台灣,率大軍駐紮莆田平海衛。時遇大旱缺水,天后宮前的一口廢井之水「漬鹵浸潤,厥味鹹苦」。施琅向媽祖拜禱後,派人將井挖深數尺,淡水泉湧,取之不竭。施琅親筆題寫「師泉」,又刻《師泉井記》碑以頌媽祖恩德。此外,重修天后宮。「這口井雖然距離海邊只有30米左右,但井裡的水卻是淡水,清甜可口。」高雙奇說,這裡的井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平海人。神奇的是,不管乾旱雨澇,井裡的水位都一直保持90厘米不變,水質清澈見底。
記者注意到,在殿前左側矗立的《師泉井記》碑,碑文共有454個字,記述了湧泉濟師和漲潮助戰的故事。大殿前的一副對聯「一勺泉甘實濟雲屯萬旅,半袍淋濕克盡日孽全台」,也記載了這兩個典故。
據史書記載,施琅收復台灣前,把平海天后宮媽祖像恭請在旗艦上,以求庇佑護航。傳說在澎湖海戰時,媽祖再次顯靈,「漲水助戰」,令施琅大軍旗開得勝。登島後,施琅把媽祖像供奉在台南大天后宮。台灣眾多媽祖宮香火均出自台南大天后宮。
平海天后宮與台南大天后宮的歷史淵源深厚,自1999年平海天后宮舉辦建宮千年紀念活動後,前來進香的台胞、僑胞等越來越多。2011年,平海天后宮與台南大天后宮牽頭組織首屆「靖海游」海上巡安活動,出動了上百隻漁船,規模大,反響熱烈。這幾年,雙方還在農曆三月廿三、九月初九等重要時間節點,通過線上視頻等方式開展媽祖文化交流活動。
「平海地處平海灣,居民多以海為生,不平靜的海上作業經濟存在潛在的風險。為了祈求平安,漁民們恭請媽祖進行靖海巡安。」平海天后宮媽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王金壽說,這種人海共諧的民俗活動,反映了兩岸同胞追求美好生活的樸素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