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黃金港灣」湧出條條「大黃魚」

「黃魚一上,黃金萬兩」,肉質細嫩、魚身金黃的大黃魚是江浙人宴席上的重頭菜。在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黃避嶴鄉高泥村的村民手中,這一條條鮮活游動的大黃魚也是實實在在的「黃金魚」。
近日,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來到高泥村,這裡是浙江省網箱養殖(黃魚)第一村,又被稱為「浙東黃金港灣」,全村超過60%的村民從事網箱養殖,養殖面積有3000餘畝,黃魚年產值約1億元(人民幣,下同),村民平均每戶年收入超30萬元。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高泥村第一批養魚人去福建學習養殖閩粵東族大黃魚,用鐵絲、柴油桶自己拼湊出了第一個網箱,但閩粵東族大黃魚抗低溫能力較低,1999年的一場寒潮讓養魚戶們損失慘重。
痛則思變。1997年,高泥村引進了象山港灣水產苗種有限公司。在漁業部門牽頭下,開始選育適合本地的傳統魚種——岱衢族大黃魚。
「岱衢族魚本來都要滅絕了!」象山港灣水產苗種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根興表示,由於過度捕撈,當初尋找種魚時岱衢族大黃魚已經很少見。而且野生大黃魚野性極強,在水泥池子裡會胡亂衝撞,損失率極高。
最後捕到的100多條魚,祗存活了4條。「如果這4條全是雄的或者全是雌的,就沒辦法了,還好有一條是雄的。」象山港灣水產苗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陶順順說,為了養活這4條「寶貝魚」,當時還額外多花1000元找專人負責看護,負責給它們「開小灶」。
就這樣,靠著這4條魚,公司第一年育種一萬多尾,隨後慢慢變大,越來越多。2002年,第一批岱衢族大黃魚魚苗在高泥村投放,隨後在苗種的不斷更新迭代下,高泥村建成了國家級大黃魚良種場,打造了全市最大黃魚養殖基地。
同時,通過對黃魚養殖網箱進行技術改造,改造後的新型網箱最大能抵抗12級颱風,極大保證了海上養殖的安全性。在網箱改造昇級過程中,養殖空間削減20%,魚苗成活率提高了15%,網箱利潤從200元/平方米提高至600元/平方米。
「魚越養越多,產量越來越高,外形越來越好,價格也越來越高。比起父親那一輩,我的養魚收入已經翻了十倍不止。」高泥村網箱養殖戶樂海勇說。(中新社)

高泥村網箱養殖基地。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