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木拱橋技藝傳承人盼薪火相傳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消息傳來,現年89歲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黃春財直言,「非常欣慰,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感到驕傲。」
木拱廊橋亦稱「虹橋」,不要寸釘片鐵,祗憑椽靠椽、桁嵌桁,銜接嚴密,結構穩固,以「河上架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體」的古老獨特橋樑樣式,被譽為世界橋樑史上的「活化石」。2009年10月,以閩浙為代表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時間12月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審議並通過「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古橋遺韻傳千秋。目前,中國保存的木拱廊橋僅約110座,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兩省交界處。作為廊橋集中地的福建省寧德市,現有各類文物廊橋138座,其中木拱廊橋52座,位居全國首位,被譽為「中國木拱廊橋文化之鄉」。
「木拱橋對於當地人來說,不僅僅是交通要道,更是情感與記憶的載體與寄託。」黃春財的兒子黃閩輝說,夏日,老人們會在橋上乘涼聊天,孩子們上下學也都從橋上嬉戲經過,這些木拱橋承載著一代代當地居民的記憶。
走進寧德市屏南縣的山間,可見一座座木拱廊橋橫跨溪流兩岸,連接起鬱鬱蔥蔥的林海與古樸的村落,成為當地特有的一道美麗景致。
出生於屏南縣一個造橋世家的黃春財,祖父黃金書是清末著名的廊橋工匠。黃春財造橋停在1969年,直到2003年1月,國家文物局來到屏南調研寧德市木拱橋相關課題,當時已是67歲的黃春財老人才又重操舊業,有了造橋的機會。
「差點失傳啦,幸好有一箱圖紙。」黃春財說,廊橋技藝一直是口口相傳,他學會圖紙設計,才將廊橋建造相關資料用圖紙保存下來。
為進一步傳承造橋技藝,黃春財組建了一支約20人的廊橋營造隊伍,赴北京錄製《中國手藝》紀錄片、去台灣參展等。這個造橋世家還成立黃氏家族木拱橋技藝傳習所,培養了10餘名手藝人。
「不想讓祖輩留下的技藝在這個時代消失了,希望能永遠地傳承下去。」現年41歲的黃閩輝,在父親黃春財帶領下,已從事木拱廊橋建造19年,其間參與建造和修復木拱廊橋10餘座。黃閩輝感慨道,看著親手搭建、修復的「山間彩虹」,成就感油然而生。
為更好地保護木拱橋、傳承技藝,寧德市出台《寧德市木拱廊橋保護管理條例》。該條例規定,木拱廊橋保護實施名錄製,縣(市、區)政府向寧德市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申報木拱廊橋保護名單,經專家論證,寧德市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審核後,報寧德市政府批准公佈。
該條例還推動木拱廊橋文化傳播和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鼓勵和支持通過新建木拱廊橋、出版書籍和音像資料、開展文化價值研究等方式對木拱廊橋進行合理利用、保護傳承等。
黃閩輝說,「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技藝的傳承及保護將起到更好的效果,能夠讓更多國家和地區的人瞭解這門技藝,從而吸引更多人學習、傳承,「希望這一技藝能夠一代代更好地傳承下去,煥發出新的活力」。(中新社)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