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故里】千年夢圓 「豆腐上築堤」

 木蘭溪治水史上留下許多感天動地的故事。宋代女子錢四娘因築陂失敗投水自盡。而今,科學治理破難題,技術方案成為福建水利領域唯一入選的「共和國印記」見證物,為江河湖泊治理保護提供示範和樣板——

年終歲末,莆田木蘭溪再傳喜訊。
國家文物局、水利部今年組織開展「共和國印記——江河奔騰看中國」主題活動,在年底公佈了「共和國印記」見證物名單,莆田「木蘭溪治理過程中的技術方案」(檔案資料類)入選,為福建省水利領域唯一。
這份技術方案,是根治莆田木蘭溪千年水患的「秘訣」,凝結著「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為民情懷。
木蘭溪是莆田人民的「母親河」。然而歷史上,水患頻發,屢傷民生。因特殊地理環境,治理困難重重。在跨越千年時光中,治水先賢百折不撓、前仆後繼,演繹了一個個戰天斗地、感天動地的壯舉。直到25年前,水患根治難題終被攻克,實現了載入史冊的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擘畫、親自推動木蘭溪治理,指出,「使木蘭溪今後變害為利、造福人民」。
25年接續奮鬥,千年水患終於得以根治。科學治理,詮釋並添彩源遠流長的木蘭溪故事。

木蘭溪穿行而過的興化平原。(蔡昊 攝)

(一)
為何歷史上木蘭溪水患嚴重?
莆田市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管理處副主任吳俊偉介紹,木蘭溪發源於戴雲山脈,干流全長105公里,上下游有著高達784米的天然落差,只要上游的仙遊東西鄉片區一下大暴雨,洪峰數小時就能到達下游的南北洋平原,導致洪災頻仍。過去,莆田流傳著「雨下東西鄉,水淹南北洋」的俗語。木蘭溪入海口在興化灣,如果碰到天文大潮,海水沿溪上溯,再加上強降雨帶來的區間澇水,就會形成洪、澇、潮「三碰頭」情況。木蘭溪下游彎多且地勢低窪,洪水難以下洩,在溪兩岸形成漫溢,引發嚴重的洪澇災害。
面對水患侵擾,先賢們不懈努力,甚至獻出寶貴生命。記者在木蘭溪畔的荔城區新度鎮青垞村香山宮看到,宮廟前的樹林裡豎立著24尊歷代興修水利功臣的石像,宮廟內祭祀著捨身修築木蘭陂的宋代女子錢四娘。

水上巴士。( 蔡昊 攝)

宋治平元年(1064年),福建長樂女子錢四娘攜款10萬緡,在木蘭溪將軍岩前攔溪築陂。3年後,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剛剛建成的陂,即被洪水沖毀,悲憤之下,錢四娘投水自盡,年僅19歲。
受錢四娘治水的感召,錢四娘同鄉林從世再度在木蘭溪上築陂,結果陂建成後,又被洶湧的海潮衝垮。
宋熙寧八年(1075年),閩侯人李宏應召來莆築陂。宋元豐六年(1083年),木蘭陂終於建成,為奔騰的溪水扎上了「腰帶」,阻擋了海水上溯。歷經後世修整,木蘭陂至今仍發揮著引水、蓄水、灌溉、防洪、擋潮、水運等綜合功能,成為我國東南沿海拒鹹蓄淡的典型代表工程。木蘭陂於1988年被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14年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然而,千百年來,由於治水技術局限等,木蘭溪水患仍然不斷。據1952年至1990年近40年的資料統計,木蘭溪平均每10年發生一次大洪水,每4年發生一次中洪水,小災幾乎年年有。
早在1957年,木蘭溪治理工程就曾被提上議事日程。但因其工程技術難度大,雖5次規劃、兩度上馬,終無結果。莆田由此成了福建設區市中唯一的「洪水不設防」城市。

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試驗廳,中國科學院院士竇國仁(左二)和妻子董鳳舞(左一)、女兒竇希萍(右一)對木蘭溪治理物理模型進行研究。牛群 攝(資料圖片)

(二)
木蘭溪治理為何這麼難?莆田市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管理處總工程師陳權表示,特殊的自然條件,給治理帶來了眾多技術難題。他強調,尤其是木蘭溪處於沿海淤泥地質,基礎流塑狀淤泥層達13米、含水率70%,在此基質上建設,相當於「豆腐上築堤」!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先後4次來到木蘭溪現場調研,多次聽取並實地檢查治理方案和技術準備,強調一定要「科學治水」。 1999年4月1日,在基層調研的習近平同志瞭解到福州正在舉行一場全國水利系統的學術會議,立刻通知福建省水利水電廳負責人帶莆田市的同志到會上「找更權威的水利專家,幫忙共同攻克難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竇國仁和妻子董鳳舞聯袂接下了這一課題。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他們建立起國內首個「軟基河道築堤」和「河床抗沖刷」物理模型,同步進行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竇國仁院士的女兒竇希萍作為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技術骨幹,也參與這項工作。回憶起那段往事,她歷歷在目。當年,竇希萍與她的母親作為團隊成員,跟隨竇國仁院士來到莆田。
「到木蘭溪洪水氾濫嚴重流域實地勘察時,感到很震驚。」竇希萍告訴記者,當看到老百姓大多住在二樓或更高的樓層,一樓則讓給洪水時,科研人員都認為木蘭溪治理技術攻關實在太重要了!

在木蘭溪治理展示館,木蘭溪治理技術的展示內容引人關注。( 蔡昊 攝)

(三)

回到南京後,竇國仁院士及其團隊經過反覆討論、測算,在實驗室構築了木蘭溪全流域物理模型,展開全方位研究。竇希萍說:「木蘭溪是一條山溪性河流,也是以海上來沙為主的河流。我母親的專業主要是做海岸研究的,我是做河口研究的,我們團隊裡還有人是做河流研究的,大家就組成一個團隊來做,開展了大量的物理模型實驗。」竇希萍回憶,那段時間,他們一家3人白天在同一個實驗室搞科研,晚上回去還繼續討論技術難題,經常說著說著就將圖紙攤開進行細緻探討,基本上沒有在凌晨一點之前睡覺的。
1999年10月,在竇國仁院士主持下,全國11位頂尖水利專家對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提出論證意見。
從當初治理工程被提上議事日程起,持續論證了40多年的技術難題,終於被竇國仁院士團隊攻克。
記者在莆田「木蘭溪治理過程中的技術方案」上看到,「軟基淤泥築堤技術」經驗包括提高地基強度、淤泥分區利用、控制淤泥含水量,「高速水流抗沖刷技術」經驗包括嚴格控制砌塊體工藝、推廣「軟體排」防護技術……木蘭溪治理終於找到了「良方」。
1999年12月27日,木蘭溪一期試驗段工程開工。徹底根治木蘭溪千年水患的大幕就此拉開。2001年竇國仁院士因病去世,竇希萍接過接力棒,繼續為木蘭溪治理貢獻智慧和力量。
2011年,木蘭溪下游防洪工程全面建成,徹底結束了莆田「洪水不設防」城市的歷史。木蘭溪治理向全流域鋪開,為千年水患畫上休止符。2023年,颱風「杜蘇芮」帶來超強雨量,莆田日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颱風「海葵」帶來持續降雨,木蘭陂水位達1950年以來實測最大值。儘管如此,木蘭溪兩岸堤壩固若金湯,沿岸群眾安然度過強颱風天氣。2024年,颱風「格美」在莆田登陸,木蘭溪流域同樣安然無恙。
(四)

「木蘭溪治理統籌平衡防洪、生態、經濟等多因素,開展平原河流感潮段裁彎取直,創新地基排水固結和軟體排抗沖技術,保護堤壩安全。」河海大學校長、木蘭溪生態河湖研究院院長鄭金海說,木蘭溪治理的成功實踐,歸根到底是堅定貫徹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水的重要論述精神,為大陸江河湖泊治理保護提供示範和樣板。
福建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高工蔡慶通表示,木蘭溪治理過程中積累的技術,體現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後續為省內外其他流域治理提供了經驗借鑒。從廣東深圳河、福建晉江等江河治理實踐中,可窺見其應用木蘭溪治理經驗。
基於木蘭溪治理經驗,2022年底,福建省地方標準《獨流入海型河流生態建設指南》發佈,為相關河流生態建設提供「木蘭溪樣本」。
25年風雨兼程,木蘭溪成為全國第一條全流域系統治理的河流,先後獲評全國首批示範河湖、首屆全國最美家鄉河、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木蘭溪治理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歷程成果之一,亮相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莆田市獲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等稱號。
再次來到木蘭溪畔,領略莆田「母親河」25年的滄桑巨變,竇希萍感慨萬千。她深情寄語:「如今木蘭溪已成為河流綜合治理的典範,祝福木蘭溪的明天更美好!」

來源: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國清 朱金山 蔡蕊/文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