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非遺技藝 記錄指尖上的「閩東之光」

 光影無聲,歲月有痕。長期以來,活躍在各行各業的新華社簽約攝影師以鏡頭為筆、光影為墨,定格動人瞬間,記錄時代風貌。「我的光影故事」專欄走進他們的照片和故事。

福建寧德,山海交融,人傑地靈。這裡的錦繡河山、燦爛文化,以及閩東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善良質樸的精神,共同匯聚成璀璨奪目的「閩東之光」。
孕育於這片熱土的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中一束靚麗「光彩」。它們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
作為一名當地的新聞從業者,我從2006年開始關注非遺題材,深山老村、尋常巷陌,仔細尋訪、用心拍攝,至今已記錄了30餘項傳統工藝。
2024年,我深入閩東鄉村,用鏡頭講述木拱橋、油扇、剪紙等技藝的傳承故事,讓更多人瞭解這些優秀傳統文化。

木拱橋

2024年12月5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通過評審,決定將「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三個中國遺產項目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工匠在修復萬安橋時搭建廊橋橋台拱架(2023年10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

閩東是我國現存木拱橋的主要分佈區域之一。2023年7月,始建於宋代的屏南縣萬安橋啟動保護修復工程,這也是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一次再現。
工匠在修復萬安橋時鋪設瓦片(2023年12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

在寧德市屏南縣長橋鎮,工匠在修復萬安橋時鋪設瓦片(2023年12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

萬安橋保護修復工程由當地廊橋建造世家、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人黃春財、黃閩輝父子主持。值得一提的是,近百年來萬安橋歷經的幾次修繕,該家族均有參與。黃閩輝說,這次修復,不僅是他的家族與萬安橋情緣的延續,也是對木拱橋營造技藝傳承狀況的檢閱。

寧德福安市官埔村,一家官埔油扇作坊的工人在編製油扇扇面(6月25日攝)。

官埔油扇

發源於寧德福安市城北街道官埔村的官埔油扇製作技藝是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官埔村,手工制扇技藝世代承傳。在電風扇普及前,官埔油扇是當地百姓愛不釋手的消夏必備品,也是坊間迎親娶媳時不可或缺的禮品,寄托著美好祝福。

寧德福安市官埔村,一家官埔油扇作坊的工人在給油扇扇面刷桐油(6月25日攝)。

今年48歲的林少殊從小生活在官埔村弄堂裡,14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製作油扇。近年來,隨著非遺熱度不斷上升,他家的油扇在電商平台十分暢銷,不僅銷往國內多地,還收到來自日本、美國等國的海外訂單。

柘榮剪紙

紙上有天地,剪下現乾坤。
剪紙,是中華民族傳承久遠的民間藝術之一。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各地都有剪紙的傳統習俗,閩東地區也不例外,其中,柘榮縣的柘榮剪紙最為人們所熟知。

金冰清以折剪手法創作剪紙作品(12月4日攝)。

相傳柘榮剪紙技藝唐末由中原傳入閩東,在鄉間蓬勃發展,逐步形成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
「80後」金冰清是寧德市級非遺柘榮剪紙傳承人,從藝至今已有20餘年。金冰清的日常工作是培訓機構美術教師,課餘時間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傳授剪紙技藝。
「希望有更多人瞭解剪紙、學習剪紙,讓剪紙技藝和文化代代傳承。」金冰清說。

寧德東僑開發區,剪紙藝人在創作柘榮剪紙(12月4日攝)。

巧手翻飛,匠心傳承。除了木拱橋、油扇和剪紙,寧德的優秀傳統技藝還有很多。它們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新的一年,我將繼續尋訪拍攝,用鏡頭為更多非遺技藝留影,記錄並傳播指尖上的「閩東之光」。(新華網)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