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保」檔案】
天津天后宮,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由元代皇帝頒旨建造,藏有一枚由清代嘉慶皇帝御賜的媽祖寶印。天后宮自東向西依次有戲樓、幡桿、山門、牌樓、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等建築。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津籍紅學大家周汝昌曾說:「你是天津人嗎?你要是天津人就應該知道,這個城市有兩位母親:一個是母親河海河,一個就是老娘娘。」「老娘娘」說的就是媽祖。
源自福建莆田的媽祖文化,跨越千山萬水成為天津最具濃郁特色的歷史文化和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符號。
「媽祖文化隨海上漕運來到天津,綿延至今,貫穿整個天津城市歷史,滲透到天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天津民間信俗文化的支柱之一。」天津博物館原黨委書記、研究館員陳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後,需要從南方調運糧食。無論是通過運河還是海上,都要在直沽(天津舊稱)把大船換小船後,才能運到元大都。其間,南方漁民把媽祖信俗帶到了天津,並得到了元朝廷的支持。天津的東廟(天妃宮)和西廟(天后宮)便是由元朝廷主持修建的。
由元代皇帝頒旨建造,比天津衛築城早78年
在天津,華北地區最大的水系——海河穿城而過。海河西岸,有熱鬧的天津古文化街。天津天后宮就坐落其中,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記者來到天津天后宮,只見山門門額上寫著「敕建天后宮」五個大字。「這寓意天津天后宮是受皇封的皇家廟宇。」天津天后宮負責人、天津民俗博物館館長劉靜介紹,天津天后宮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由元代皇帝頒旨建造,天津衛於1404年正式築城。因此,有「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衛」的說法。
與傳統建築「坐北朝南」不同的是,天津天后宮面朝海河,坐西朝東。「天后宮地處三岔河口,是漕運的必經之地、河海聯運的中轉站。『面朝海河』,便於南來北往的船隻停泊後進廟祭拜,而無法靠岸的船民、商賈,則可以直接在船上面向天后宮拜媽祖。」天津天后宮文化交流活動策劃負責人張妮說。
天后宮正殿歷經10次重修、重建,保留單簷廡殿頂等元代建築特徵,形成「前接抱廈,後接鳳尾殿」建築格局。基址台基東南角的石條上保留「道光二十七年五月重建」刻字。正殿內,懸掛清嘉慶皇帝御賜天后宮的「垂佑瀛堧」匾額,以及湄洲媽祖祖廟贈送的「河海尊親」等匾額。
天后宮藏經閣內,藏著「鎮宮之寶」——一枚由清代嘉慶皇帝御賜的媽祖寶印。該印為8厘米見方的銅鎏金印,龍門紋飾,刻有「天津天后宮天上聖母之寶印」的字樣,證實了皇家對媽祖文化傳承的認可。
天津城市的文化符號
歲月流轉,媽祖文化深度融入天津城市文化和民眾生活。
「這從天津方言、群眾生活習慣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天津市媽祖文化促進會副會長李衛國說,天津人親切地稱媽祖為「老娘娘」,又以「三津福主」表達對天后娘娘的最高禮遇。民間有到娘娘廟「拴娃娃求子」等古老民俗,有「娘娘搬家——現大眼了」等歇後語。
天津老百姓對於媽祖信俗的敬仰,最顯性的表現是皇會。
皇會,是為紀念天后娘娘誕辰而舉行的大型慶典,原為「娘娘會」,相傳因受到清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嘉獎而易名「皇會」。2008年,天津皇會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記者在一段拍攝於1936年的皇會影片中看到,四面八方的人匯聚到天津天后宮,表演熱鬧非凡。藏於國家博物館的清代《天津天后宮皇會行會圖》同樣生動描述了當年40餘種100多道皇會表演的盛況。
因時局動盪,天津皇會自1936年後停辦。時隔半個多世紀,1988年天津舉辦首屆民俗文化博覽周活動,在天后宮前文化廣場,皇會部分內容再現風姿。2006年,隨著天津莆田會館成立,皇會裡中斷已久的「老娘娘回娘家」習俗重新恢復,4萬多人參與其中。
天津著名的泥人張世家與天后宮有著較深的情緣。泥人張第六代傳人張宇說,清末,天津漕運和海運發達,有濃厚的媽祖文化基礎,很多人供奉媽祖像。為此,媽祖像是泥人張作品的重要題材。
天津民俗博物館原館長蔡長奎說,泥人張創始人張明山曾在天津天后宮正殿為天后聖母精心修復、敷色,分文未取,一時成為佳話。在天津天后宮的一次大修中,泥人張的傳人再次走進天后宮,用他們的傳統技藝參與。
以廟聚人,以廟興城
天后宮香火日盛,在天津衛築城前就吸引了各類店舖聚集於此,周邊逐漸發展成集文化、商貿等功能於一體的宮南、宮北大街。天津最早的集市、最早的年貨市場、最早的金融街也因天后宮而形成。
以廟聚人,以廟興城,以廟興市。如今,天后宮及所在的古文化街仍然是春節期間天津最大的年貨市場。「逢年過節都會來天后宮逛廟會、趕集市,年味十足。」天津市市民王識說道。
「媽祖文化在天津既有民間基礎,又有官方認可,在天津民間文化和城市文化裡地位獨特。」天津市媽祖文化促進會會長、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侯傑說,特別是近年來,天津舉辦多屆媽祖文化旅遊節等活動,海內外眾多嘉賓參與,既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也讓天津城市形象通過媽祖文化活動得到進一步展示。
此行採訪中,記者偶遇韓國順天鄉大學教授樸現圭。「400年前,我們的使者來中國時經過天津天后宮。此次特地帶學生參觀。」他說,他的研究領域涉及媽祖文化對韓國的影響,希望通過媽祖文化更好瞭解中國文化、世界海洋文化。
【延伸閱讀】在津莆商的驕傲
每月農曆初一、十五,具有莆田特色的「十音八樂」演奏聲在天津潘莊名貴木材市場內的莆田會館響起,在天津的莆仙鄉親從各地趕來參加活動。
在潘莊名貴木材市場的一家莆仙小飯店裡,牆壁一側懸掛莆仙美食圖片,另一側整牆圖文介紹媽祖文化。在天津莆田商會媽祖董事會董事長戴美術旗下的閩津酒店內,一樓大堂就是一幅長近10米的媽祖主題銅製壁畫。
「媽祖文化是在外莆田人的驕傲和精神支柱。」戴美術表示,天津與媽祖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天津莆商將矢志不渝傳承媽祖文化,把天津莆田會館打造成為傳播媽祖文化的平台載體、凝聚鄉情鄉誼的心靈港灣,讓媽祖文化與莆商精神在天津發揚光大。
本版文圖: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已東 朱志敏 溫露露 蔡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