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故里】一軸人文添彩的江南畫卷——聚焦江蘇太倉瀏河天妃宮

【「國保」檔案】
江蘇省太倉市瀏河天妃宮,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由閩粵商人所建。現佔地面積4277平方米,前有照壁、山門、鐘樓、鼓樓,入宮有正殿、後殿樓、配殿和廊廡等建築。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保碑

太倉瀏河鎮是江蘇省東部瀕江臨海的重鎮,其東枕長江,南與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的寶山、嘉定兩區接壤,西望蘇州,北靠太倉港。瀏河天妃宮,見證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

江南地區建造最早的媽祖宮廟之一

沿著太倉瀏河鎮中心廟前街一路前行,一個巨大的連磚雕照壁山門映入眼簾。「天妃宮」三個字熠熠生輝。流傳著的歷史上眾多名人的故事,為這座媽祖宮廟注入了豐厚的文化內涵,增添江南獨特的人文風貌。
「瀏河天妃宮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由閩粵商人所建,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是江南地區建造最早又保存至今的媽祖宮廟之一。」瀏河天妃宮負責人許金平介紹,瀏河天妃宮始名靈濟宮,後有順濟宮、靈惠宮、靈慈宮、靈濟天妃行宮、天妃靈應宮、聖妃宮、天后宮等一系列名稱,民間稱其為「娘娘廟」。
走進天妃宮,可見明代雲龍紋飾碑帽、龍紋御路石刻、雙龍戲珠抱鼓石、盤龍筒瓦當等歷史文物。瀏河天妃宮歷經元明清等時期多次擴建修繕。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時,也曾重修天妃宮。
記者看到,後殿樓坐北朝南,重簷硬山頂小青瓦哺龍脊,上下二層磚木結構,有前後廊。其中,金柱為楠木材質,歷經數百年不腐不蛀。大殿兩側牆壁繪有8幅壁畫,分別是觀音賜子、窺井得符、神助漕運、澎湖助戰、化草救商、湄嶼飛昇、救護鄭和、收服二怪等故事。上世紀80年代,國內著名古建築專家單士元、羅哲文、鄭孝燮相繼到瀏河天妃宮考察,認定其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瀏河人文薈萃,留下眾多石刻碑文。1985年,太倉縣政府在重修天妃宮時,將散落殘存於境內的碑刻彙集於天妃宮東側軒廊,鑲護於壁中。整個碑廊呈南北轉東西「L」走向,共置碑13座,被稱為天妃宮碑廊,不少碑文提及天妃宮。
2011年4月,重修後的天妃宮舉行了修復開放典禮。一尊整體高4.22米的漢白玉媽祖像矗立在廣場中間。其中,媽祖像高3.23米,代表著媽祖誕辰日農曆三月廿三;其底座高0.99米,代表著媽祖羽化升天日農曆九月初九。

太倉瀏河天妃宮地處長江瀏河口附近。

見證鄭和七下西洋

瀏河天妃宮內,一塊「媽祖救護鄭和」大型影壁,講述了媽祖與鄭和的故事。
自1405年到1433年,鄭和奉旨率領龐大船隊,在28年的時間裡,七次從劉家港出發,遠航太平洋和印度洋。七下西洋的途中充滿艱險,面對著不可預知的大洋,祈禱平安成為七下西洋前必備的功課。海神媽祖,成為大家的精神寄托和力量源泉。
在天妃宮內的「三寶亭」裡,一塊《通番事跡之記》碑,記述鄭和下西洋的來龍去脈:「和等自永樂初,奉使諸番,今經七次,每統官兵數萬人,海船數百艘,自太倉開洋……」「海洋之狀,變態無時,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非仗神助,曷克康濟?」

瀏河天妃宮的三寶亭裡,豎立著《通番事跡之記》碑。

太倉市鄭和研究會會員陳文賢說,鄭和船隊得以完成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以鄭和為首的全體成員無不認為仰仗了媽祖的庇護。作為起錨港和歸泊港的媽祖行宮——瀏河天妃宮,受到了鄭和船隊的頂禮膜拜。鄭和每次下西洋回朝都奏請朝廷對媽祖進行褒封,並對天妃宮進行修葺。碑載:「若劉家港之行宮,創造有年,每至於斯,即為葺理。」
在陳文賢看來,鄭和七下西洋,訪問過爪哇、蘇門答臘、古裡、暹羅等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加強了明朝與東南亞、南亞、阿拉伯、東非諸國的友好交往、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這也是當時最早的媽祖文化的國際傳播之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歷經千年的媽祖文化,成為海內外華僑華人的共同精神紐帶。
在江蘇太倉,原鄭和紀念館就在天妃宮內。全國很多地方把鄭和下西洋與媽祖文化連在一起,湄洲島上媽祖源流博物館就陳列了鄭和下西洋寶船。
《通番事跡之記》碑是研究中國明代海外交通史和中外交往史的極為珍貴的史料。明宣德五年(1430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夕,勒石立《通番事跡之記》碑於天妃宮正殿壁中。清末大殿焚燬湮失,至今未找到。明錢谷《吳都文粹續集》二十八卷《道觀》和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十九卷對碑文皆有抄錄。1985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580週年,瀏河鎮政府重刻《通番事跡之記》碑於天妃宮內。

明代雲龍紋飾碑帽。

以天后宮名替代地名,民間習稱流傳數百年

來到瀏河天妃宮,正門一側的「全國莆商十音八樂創作基地」牌匾引起記者的注意。「十音八樂」作為莆田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在媽祖文化活動中常被作為重要項目進行表演。原來,為了更好地弘揚媽祖文化,該基地免費提供樂器,方便各地媽祖敬仰者匯聚於此,共同參與當地媽祖祭等活動。
瀏河鎮黨委委員朱學鋒說,瀏河天妃宮是古代太倉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媽祖文化在傳入太倉900多年的滄桑歲月中,通過瀏河天妃宮等發揚光大,給予了太倉的先輩們精神慰藉與道德力量。
這座精神家園式的媽祖廟從元代起就香火旺盛,社會影響力大,當地以宮名替代地名,官民「咸稱天妃鎮」;到了清中期,康熙皇帝敕封媽祖為「天后」,又增稱「天后鎮」。這兩個民間習稱流傳了數百年,證明了媽祖文化在當地深入人心。媽祖的大愛精神,也播灑在太倉人民的心中。目前,瀏河古鎮以天妃宮為中心,輻射四周,聯結起老街老橋老宅,形成以天妃宮為核心的古鎮景觀區域,迎接南來北往的遊客。
2016年1月,廟會(媽祖祭)被列入江蘇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8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授予瀏河天妃宮「蘇州市對台交流基地」稱號。

瀏河天妃宮媽祖像。

【延伸閱讀】莆商台胞的精神家園

媽祖精神,感召著在太倉的莆商莆人。太倉市莆田商會會長柳國泉已在太倉創業20多年。他說,在太倉的莆田人很團結,很有愛心。因為共同敬仰媽祖,瀏河天妃宮成為大家在異鄉的精神家園。同時,作為媽祖故鄉人,大家弘揚「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經常參與公益事業,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傳遞正能量。
來自台灣省高雄市的駱建安因與媽祖的緣分深厚,特地從高雄來到太倉定居、創業。農曆每月初一、十五,他都會和家人一起到天妃宮進香,這也是他與家人共同堅守的信仰。聽說記者來自媽祖故鄉莆田,駱建安激動地表示,莆田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有機會一定要去湄洲島旅遊朝聖。

本版文圖: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國清 劉永輝 陳斌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