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故里】一段闖蕩商海的關外往事——聚焦遼寧錦州天后宮

【「國保」檔案】
遼寧省錦州天后宮位於廣濟寺古建築群內,始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十年(1884年)所建,是保存最為完整的我國最北方的一座天后宮,又稱「天后行宮」「媽祖廟」或「娘娘宮」。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保碑

錦州,素有「遼西走廊,錦繡之州」美稱。作為媽祖信仰在北方地區傳播的見證,錦州天后宮的興建與航海貿易的發展密不可分。根據地方志記載,錦州天后宮最早是由福建、江浙一帶的商人捐資興建的,其中就有莆田商人。
錦州市博物館館長張兆雪介紹,早在明清時期,錦州就有東北最早的商港,各地商人雲集於此。航海商人就是通過這條航海線路,把媽祖文化帶到東北地區的。「天河有源在九天,後有滄海水無邊。行船萬里佑生靈,宮闕肇建有仙緣。」這首描寫錦州天后宮的古詩,就有媽祖海上救人的事跡。

保存最完整的大陸最北方的天后宮

錦州是遼西地區重要的樞紐城市,也是歷史上北方較為重要的港口城市,海上貿易開放較早,有利於媽祖文化的傳播。
記者與錦州媒體集團全媒體記者一同前往錦州天后宮,開展聯合採訪調研。錦州天后宮位於廣濟寺古建築群內,現有展現媽祖功績的壁畫,正殿木雕刻中保留有完整的二十四孝圖。正殿內中央,媽祖像垂簾端坐,供天南海北的遊客們朝拜。
錦州天后宮集南北方建築特點於一身。大殿正脊正反面分別雕刻「海鏡天臨」「護國庇民」,台基下方有個鐵爐鼎,高「一丈零八」(約3.6米),是目前遼西地區最大的鐵爐鼎。
大殿門口的銅鐘,為清嘉慶十年由江、浙、閩眾商捐助,由姑蘇(今江蘇)甘受天鑄造,通高0.95米,直徑0.77米,鍾身鑄有「大清嘉慶拾年歲次乙丑敬立」「錦州天后行宮」「福建江浙眾商公助」「姑蘇甘受天鑄造」字樣。當年由海上運至錦州天后宮。
東配殿媽祖民俗展廳內,以圖片形式展示著現藏莆田市博物館的清代莆田畫家歐峽《天后聖跡圖》軸。畫家用傳統工筆畫手法,表現媽祖行善濟人的故事場景,人物動作、神態栩栩如生,是極為珍貴的媽祖文物之一。

錦州天后宮的東西配殿。

2003年2月,新中國成立以來錦州市首次「媽祖祭祀大典」在錦州天后宮舉行。錦州市廣濟寺古建築群負責人許欣介紹,錦州媽祖祭典活動,最早始於清雍正年間,興盛於清朝。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舉行媽祖誕辰祭典活動。另外,農曆四月十八媽祖廟會、六月十三慶海日、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當地信眾均要祭拜媽祖。
關於錦州媽祖祭典,在西碑亭有所記載,「自乾隆六十年起至嘉慶五年止,陸續公捐銀萬餘金,邀武林名士朱名顯司其事」,可見當年大規模媽祖祭典活動的繁盛景象。如今,當地的大多漁民家中還供奉著媽祖像,祈求平安順遂。
錦州濱海旅遊集團董事長李研介紹,2005年,錦州西海口附近的村民和福建等地的商賈為了紀念媽祖,在筆架山上新建了一座媽祖廟。這是錦州市除廣濟寺天后宮之外最大的一座媽祖廟,每年吸引眾多出海的漁民和商人來此祭拜。歷代以來,媽祖文化有孝悌、慈悲、守信、友愛等特徵,深刻影響著錦州這座北方海港城市的文化。

錦州天后宮大殿門口的銅鐘。

設立媽祖祭典展示基地

為傳承保護媽祖文化,錦州市成立了天后宮管理委員會,並在天后宮設立了媽祖祭典展示基地。2014年遼寧台灣周活動期間,台灣台中市大甲鎮瀾宮等3家宮廟向錦州天后宮贈送3尊媽祖像。
近年來,台灣、福建、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的商人、企業家來到錦州經商興業,在錦州天后宮找到了精神寄托。2000年開始,錦州市的春節廟會都在古塔公園舉行紀念媽祖誕辰祭拜儀式,並多次開展「媽祖巡遊筆架山」活動。
「錦州港建成後,村裡的土地被徵用,村民整體遷移,西海口村變為西海口社區。」錦州濱海新區天橋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年的西海口,如今已經變為成片的現代化工業園區,主要承擔倉儲和物流等業務,北面不到2公里處就是如今的錦州港。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以及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實施,錦州市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作為媽祖文化和海洋文化傳播的代表,錦州天后宮正以深厚的歷史底蘊,擔當起文化交流傳承的載體,為當地發展增添新內涵。

錦州天后宮位於錦州市廣濟寺古建築群內。

當時東北唯一商港見證媽祖文化傳播

錦州的西海口曾是東北地區唯一的商港。據《奉天通志》記載:「西海口亦稱為帆船商港,清道光、咸豐年間海運最為興盛。國內沿海各省及海外貨物,都由此輸入東北,每年入港帆船達千餘艘。」便利的海運條件吸引了福建等地的許多商戶,媽祖文化正是隨著海運的興起從福建等地傳播到東北的。
凌河流域歷史文化博物館館長劉明介紹,清朝末期,西海口有3條大街,前後兩條街都有路燈,夜裡打更的人敲著梆子和鑼滿街巡走,這裡的汽車從早晨8時至晚上6時接連不斷。3條街中最繁華的是中街,街上有王家繩麻鋪、孫家肉鋪、茶館、理髮店、浴池、雜貨店,以及稅務所、郵局、電業局、警察局、商會等,繁華景象可見一斑。
據《錦州通史》記載:「1916年,西海口住戶已達到193戶,人口大約有2045人。」當時,包括莆商在內的東南沿海商人從西海口登岸雲集錦州。為祈佑航海平安,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捐資興建錦州天后宮,由江蘇、浙江、福建商人組成的駐錦商務機構三江會館管理。每年媽祖誕辰日,三江會館出巨資請梨園演酬神戲,為錦州最大的廟會。

遊客在錦州天后宮內參觀。

【延伸閱讀】「有媽祖廟就有家的感覺」
「媽祖故鄉來人了。」在錦州經商的莆田人林青松說,他來錦州經商將近10年,看到錦州也有媽祖廟,頓時有了家的感覺。如今,自己和當地人早已融為一體,企業經營得比較順利,錦州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這就是媽祖文化所倡導的,海天相連、海納百川,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相互交流交融。

本版文圖: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雙雙 柯曉 楊怡玲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