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保」檔案】
蓬萊閣天后宮始建於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現存建築有顯靈門、鐘樓、鼓樓、戲樓、前殿、垂花門、正殿、東西兩廡、寢殿、東西耳房等。1982年,包括天后宮在內的「蓬萊水城及蓬萊閣」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蓬萊,在中國人的意象中代表著「仙境」。媽祖祖廟所在的湄洲島,常被譽為「南國蓬萊」。
地處山東半島最北端的蓬萊,一方神奇的土地,秦始皇、漢武帝曾到此尋仙訪藥。在媽祖誕辰100週年,這裡就傳出媽祖賜燈引航的故事。北宋時期,當地建起媽祖宮廟,為我國北方最早的媽祖宮廟之一。在聞名遐邇的蓬萊閣景區,也有供奉媽祖的天后宮,且在蓬萊閣古建築群中規模最大。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蓬萊閣考察時指出,我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豐富歷史畫卷。領導幹部要多讀一點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要加強國家重點文物保護,讓優秀文物世代相傳。
媽祖文化早期傳播地和中轉地
記者來到蓬萊北部的海邊,只見蓬萊閣古建築群依山就勢,建在海拔50多米的丹崖山上。「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裡因「八仙過海」傳說和「海市蜃樓」奇觀享譽海內外。天后宮坐落其中,增添神奇色彩。
蓬萊閣自古就是人們望海祈仙之處、名人學士雅集之地。第一道牌坊的坊額為「人間仙境」,為宋代大文豪蘇軾手跡。1085年,蘇軾任登州知州(蓬萊古稱「登州」),到任僅5日便接到調令。離開前,他在蓬萊閣看到「海市蜃樓」奇觀,寫下七言詩《登州海市》:「東方雲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約20年後,一座媽祖宮廟在此建起。
從丹崖山拾級而上,第二道牌坊「丹崖仙境」映入眼簾,坊額為董必武題寫,牌坊後就是天后宮。「天后宮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在蓬萊閣古建築群中佔地面積最大,且是唯一的四進式院落。」蓬萊閣景區宣傳科副科長張博昕說。
記者看到,天后宮留存6塊明清時期的碑記,講述其滄桑歷史:始建於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失火;現存建築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建;清光緒十年(1884年)重修,這一年所立的《重修天后宮碑記》提到「宋崇寧間,於蓬萊閣西偏敕建靈祥宮祀海神」,崇寧是宋徽宗第二年號,由此可見該宮廟歷史之悠久。
為何媽祖文化那麼早傳到這裡?天后宮後面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中的蓬萊閣主閣,臨海遠眺,黃海與渤海的分界線清晰可見,船來船往,答案不言而喻。
蓬萊位於黃渤海交界處,是進出渤海灣的必經之地,相望朝鮮,鄰近日本。唐代在蓬萊設立登州,登州港發展為中國四大古港之一,也是朝鮮、日本遣唐使頻至的登陸地。宋代以來,這裡成了媽祖文化早期傳播地和中轉地。煙台科技學院教授袁曉春說,海上貿易頻繁,媽祖文化早早從福建莆田傳到這裡,在膠東半島、遼東半島及環渤海進行傳播。同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登州水道,商人、使節等也將媽祖文化傳到朝鮮半島、日本。
文氣氤氳人氣旺盛
「各位遊客,這裡是天后宮。媽祖歷史上確有其人,她來自福建莆田……」在蓬萊閣天后宮採訪時,一遍遍講解聲在耳邊響起,一撥撥遊客進殿遊覽。
地處蓬萊閣,天后宮文氣氤氳,有不少名人所題的字、詩、聯、額。遊人們紛紛駐足品味。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指出,「媽祖文化具有很高的旅遊文化品質,很好地反映中華民族的性格,通過世界的交流和傳播能樹立中國人民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對此,蓬萊閣景區工作人員深有體會:「蓬萊閣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天后宮人氣旺盛,每年到此的海內外遊客數百萬人次。」
「我們本地人也稱媽祖為『海神娘娘』,並且有專門的節日來拜媽祖。」蓬萊閣景區金牌講解員孫玉曉介紹,每年農曆正月十六,天后宮舉辦廟會,有呂劇、大秧歌、舞龍等表演,來此拜媽祖、逛廟會已成為當地習俗。廟會被列為山東省非遺。每月農曆初一、十五,戲樓上有祈福儀式。可見,蓬萊百姓對媽祖是非常敬仰的。
964年前莆田船民在廟島供奉媽祖
宋代以來,媽祖文化在蓬萊地區廣為傳播。記者乘船近1小時到蓬萊北部的廟島群島(長島)。這裡古時有個沙門島,後因廟宇眾多,且多為媽祖廟,被稱為廟島。顯應宮是廟島最早的媽祖廟。記者發現,媽祖文化傳播至此,與莆田船民有淵源關係。
山東省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冷寧說,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莆田南日船民在渤海迷航,獲媽祖賜燈後進入沙門島安全海域,感恩的船民將媽祖的靈牌供奉於沙門島古廟,此為當地媽祖香緣之始。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福建船民集資在此建媽祖廟。顯應宮有尊銅身媽祖像,為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福建船民從莆田護送來的。
「廟島群島在黃渤海交界處,是我國古代南北海運的必經之地,也是通往朝、日等國的要道。媽祖文化隨著包括莆田船民在內的福建船民的腳步,傳播到這裡,並向外輻射。」山東省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長島顯應宮管委會主任趙樂通說。明崇禎元年(1628年),崇禎皇帝御賜廟額「顯應宮」,「顯應宮」自此沿用至今;清咸豐五年(1855年),咸豐皇帝為顯應宮題寫「神功濟運」匾額。2003年,顯應宮還從湄洲媽祖祖廟分靈一尊媽祖,並將供奉這尊媽祖的殿命名為「莆陽殿」。
媽祖文化深度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此行採訪結束時,正巧2024山東·長島媽祖秋嘗祈福大典暨海峽兩岸漁民「開海節」活動熱鬧開啟。出海前拜媽祖,是當地世代延續的習俗。帶上祝福,一艘艘漁船在轟鳴馬達聲中駛向大海,開啟了豐收旅程。
【延伸閱讀】渤海深處新發現天后宮遺址
採訪期間,記者瞭解到,渤海深處的「猴磯島」新發現一天后宮遺址。山東省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潘立超說,他看到《中國沿海燈塔志》記載「有小廟一座,旗幟飄揚,風景如畫,常有漁人蒞臨膜拜」,判斷該廟或與媽祖相關。7月份,他們乘船到猴磯島尋找,在一處山崖下見到一洞口,在一塊被卵石覆蓋的石條上發現「天后宮」字樣。
記者看到,石條上有清晰的「天后宮」字樣。趙樂通表示,在廟島群島,以前未發現無居民島上建有廟宇。此次發現猴磯島天后宮遺址,非常有意義,有力證明了媽祖文化傳播久遠、覆蓋廣大。
本版文圖: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金山 鄭已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