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保」檔案】
山西銘賢學校舊址,又稱孟家花園。為保孟家江淮商業水上運輸安全,孟家人在花園中院主樓修建天后聖母廟(天后樓),供奉媽祖。1909年,銘賢學校搬遷至此,天后聖母廟(天后樓)更名為「崇聖樓」。2013年,包括崇聖樓在內的銘賢學校舊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時期,山西晉中商人的足跡遍及沿海地區和海外。因商而起,媽祖文化在晉中太谷等地逐漸興盛。
山西銘賢學校舊址始建於清中期,原為晉中太谷望族孟氏的別墅,又稱孟家花園。為保孟家江淮商業水上運輸安全,孟家人在花園中院主樓修建天后聖母廟(天后樓),供奉媽祖。
太谷區位於山西省中部,地處晉中盆地,既不臨海亦不傍水,當地人又是如何與海神媽祖結緣的呢?
與晉商望族有關,從天津傳播而來
銘賢學校舊址是山西農業大學前身,包括孟家花園、教學建築和宿舍別墅群三個部分。
走進山西農大,只見校園西門前花團錦簇,校園內古樹參天,一幢幢新老建築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師生來來往往,人文氣息濃郁。
在學校後勤部老師的帶領下,記者沿著林蔭小道往前走,穿過一處兩進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二層磚木結構建築,門樑上懸掛著「崇聖樓」三個大字的匾額,東西兩面各建小軒兩間,廂房兩間。
記者看到,該樓左前方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崇聖樓,又稱『天后聖母廟』或『天后宮』,孟周衍四子孟淦修建,為了祈佑其家族的海上商貿平安興旺。1909年銘賢學校遷入後,在一層塑有孔子的聖像,更名為『崇聖樓』」。
這棟樓坐北朝南,是單簷卷棚硬山建築,建築面積69.12平方米,建於0.85米高的磚砌十字形台基上,全樓高約10米。大樓主入口由4根圓柱支撐,形成一個抱廈,平面呈「凸」字形。抱廈上方是露天的陽台,抱廈兩側和下面的樑柱裝飾有龍、卷草和竹子等圖案,橫樑上依稀可見人物畫像,飾有木質玲瓏剔透蟠龍雀替等,配以龍昂角科斗拱和翹起高度很大的翼角飛櫞,更顯得飛櫞翼出,如禽鳥之爭啄,十分精美。
據《太谷縣志》記載,清康熙後,太谷當地孟家進士、舉人輩出。其中,孟周衍於雍正年間以例貢授府同知,不久被任命為天津海運倉監督。孟周衍四子孟淦曾在天津擔任鹽官,後任廣西梧州府知府。
「孟家人在太谷修建天后樓,與孟周衍父子在天津做官的經歷分不開。」太谷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原正東告訴記者,天津是媽祖文化活躍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受到媽祖文化的影響,孟周衍在病退回鄉後,把媽祖文化帶到太谷。
踩著木樓梯來到崇聖樓二樓,記者看到,正中間設有一座木雕神龕。這裡便是孟家原先供奉天后聖母像的地方。
當天,該校2024級新生蔡麗麗跟著學長學姐到銘賢學校舊址參觀。瞭解到崇聖樓供奉過媽祖,她頓感親切:「我是莆田人,老家在荔城區北高鎮,有很多人敬仰媽祖。作為媽祖故鄉人,看到家鄉的媽祖文化在北方傳播,感到十分開心,希望媽祖文化能夠被更多人所瞭解。」
隨晉商足跡延伸拓展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媽祖文化在山西的傳播,與晉商的足跡有著密切的關係。
晉商貿易遍及全國各地,還拓展至日本、俄國等海外市場。清代中葉,太谷是全國中藥材的集散地,太谷廣幫藥商依托海運經營藥材進出口生意。為保證海運平安,在與包括莆商在內的閩商往來中,他們開始瞭解並逐漸接受媽祖文化,繼而在家鄉太谷修建天后宮,將媽祖文化傳播開來。
據清光緒年間出版的《太谷縣志》卷二記載,光緒六年(1880年),太谷藥材行及票號、布匹、香料等商號集資,在縣城北的萬安寺後建天后宮。每逢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農曆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藥商在天后宮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唱戲酬神,熱鬧非凡。農曆正月十二是太谷城內開市之日,從當天開始,萬安寺和天后宮舉辦廟會,連唱三天戲。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天后宮位於太谷古城的南北中軸線上,可見太谷商人對供奉媽祖的重視程度。當地人將天后宮前的一條巷命名為天后宮巷。遺憾的是,這座天后宮在上世紀40年代的戰火中被毀。
「太谷地區的媽祖信仰,以其獨特的存在形式和歷史淵源,成為太谷文化的一個特色元素。」原正東認為,重新挖掘太谷的媽祖文化對於開發太谷古城的文化內涵,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海拔1400米山上也有媽祖殿
在晉中,除了太谷天后聖母廟、天后宮,介休市綿山風景區還有一座媽祖殿,見證了媽祖文化廣泛傳播。
綿山風景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因春秋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於此而聞名。記者坐上遊覽車來到位於景區海拔1400米的一片古建群,一處依山而建的媽祖殿出現在眼前。
據綿山風景區導遊中心負責人續曉婷介紹,如今的媽祖殿是在原址上仿古復建的。記者看到,媽祖殿左前方立著一座螭首方座石碑,刻著媽祖生平事跡和興建媽祖殿經過。
碑記顯示,清乾隆三年(1738年),介休籍皇商范毓馪奉命率船隊東渡日本,為朝廷購銅。忽然遇到颶風,人仰船翻之際媽祖顯靈,頓時風平浪靜。由山西旅遊景區志叢書編委會組織有關人員編纂的《綿山志》對此也有記載。當時,范家貿易範圍廣泛,建有頗具規模的船幫,常在海上往來。為紀念海神的恩德,祈求行船平安,范毓馪就在綿山修建媽祖殿。
晉商大賈大多集中在晉中一帶。明清時期,晉閩兩地的經貿活動和文化交流興盛。媽祖文化經晉商大賈傳播之後,逐漸在山西及周邊省份普及了。介休當地還流傳一些有關媽祖保佑晉商經營順利、出入平安的故事。
走進媽祖殿,記者看到,正中供奉著兩尊媽祖像。「這尊大的媽祖像是復建媽祖殿時所塑,另一尊小型媽祖像則來自台灣。」續曉婷介紹,綿山風景區自2000年全面對外開放至今,吸引不少台灣遊客前來觀光。驚歎於北方內陸高山上竟有媽祖殿,2005年,台中市南屯區慈龍宮將一座媽祖像贈送給綿山風景區,見證了兩岸媽祖文化交流。
【延伸閱讀】莆晉都有「東宅村」
山西省高平市馬村鎮東宅村是中國傳統名村,這裡也有一座「海神廟」。據說是福建客商為還願和感恩媽祖所建的。村裡自古流傳有民謠「海神廟,大王閣,銅鐵瓦、倒栽塔」,刻畫了古代東宅村的社會生活場景。巧合的是,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也有個東宅村,村民除了敬仰媽祖,還傳承了北方的文化習俗,在元宵節舉辦廟會、游燈等,演繹莆晉兩地神奇佳話。
本版文圖: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英 見習記者 林渝翔 陳仁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