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故里】探尋文化傳播中的活性敘事

16家「國字號」看媽祖千年風華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宋元時期的泉州港(古稱刺桐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大港的崛起,與媽祖文化的傳播密不可分。走進規模宏大的泉州天后宮,媽祖作為「海上保護神」形象,一覽無遺。這座天后宮建於宋慶元二年(1196年),初建時以「順濟」為名,位於泉州古城南端。天后宮不遠處就是市舶司。當時的市舶司,兼有如今的港務局、海關等機構職能。天后宮是出海的必經之地,商人和船民航行前紛紛進廟,祈求媽祖護佑平安。

位於泉州市鯉城區南門天后路的泉州天后宮,古時是出海必經之地,不遠處是市舶司。

在這裡,媽祖文化與海絲文化交相輝映,讓「東方第一大港」魅力無限。16組記者分赴各地探訪,處處感受到文化共融共生的力量,體會到媽祖文化「在地化」的長遠效應。媽祖文化不僅與海絲文化深度融合,還同大運河文化、鄭和文化、民族文化、和平文化、紅色文化等多元共享、和諧共榮,交織成恢弘、斑斕、絢麗的文化畫卷。走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和大運河沿岸重要節點的古碼頭、古港口周邊,記者發現,媽祖宮廟是十分醒目的景觀。

煙台天后行宮面朝大海,形成「坐南朝北」特殊格局,與海岸線直線距離不到1公里。

天津天后宮坐落在天津海河西岸,地處漕運要道三岔河口,是河海聯運的中轉站。天津博物館原黨委書記、研究館員陳克介紹,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後,需從南方調運糧食。無論是通過大運河還是海上航線,都要在直沽(今天津)換船。因此,南方船民把媽祖信俗帶到了天津,並得到了元朝廷的支持,天津修建了東廟(天妃宮)和西廟(天后宮)。在浙江寧波三江口東岸,寧波北號船商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集資創建慶安會館(天后宮),館名寓意「海不揚波,慶兮安瀾」。「慶安會館是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交匯處的重要文化遺產,海外貿易的繁榮由此可見。」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文博副研究館員丁潔雯介紹。

浙江寧波慶安會館。媽祖文化與大運河文化、海絲文化交相輝映。

山東煙台蓬萊閣天后宮、山東煙台福建會館、遼寧錦州天后宮等地,均保留著與海絲文化相關的豐富史跡。媽祖文化與鄭和文化的淵源尤為深厚。在江蘇太倉瀏河天妃宮內,「媽祖救護鄭和」大型影壁引人關注。太倉市鄭和研究會會員陳文賢說,鄭和七下西洋都是從瀏河起錨,每次下西洋回朝都奏請朝廷對媽祖進行褒封,並對天妃宮進行修葺。

江蘇太倉瀏河天妃宮內立有《通番事跡之記》碑。媽祖文化與鄭和文化淵源深厚。

在福建長樂的鄭和史跡陳列館內,《天妃靈應之記》碑被置於館內「C位」。長樂太平港,是鄭和下西洋前船隊等待季風的理想地點。鄭和不僅在此祭祀媽祖,還親自撰文並刊立《天妃靈應之記》碑。「這塊碑高1.62米、寬0.78米、厚0.16米,碑文正文共31行,總計1177字,除了極少數文字因風化難以辨認外,其餘都清晰可辨。」長樂媽祖文化研究會會長陳建新說,碑文不但記錄了鄭和前六次下西洋的詳細過程及第七次航行的準備工作,而且還原了鄭和及其船隊在多次危難中得到媽祖救助的經歷,表達了對媽祖的敬仰與感激之情。

福州長樂鄭和史跡陳列館內,保存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文物、史料。

在莆田湄洲媽祖祖廟、泉州天后宮,鄭和支持修繕宮廟的善舉,一直被當地人銘記。雲南曲靖會澤會館(福建會館)的壁畫也描繪了「妃立雲神助鄭和」場景。

會澤縣天后宮簷壁繪製的媽祖聖跡圖「妃立雲神助鄭和」。

值得一提的是,在鄭和故鄉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媽祖文化傳播歷史悠久。今年,莆田市湄洲島管委會與晉寧區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媽祖文化與鄭和文化的研究與傳播。在華夏大地,媽祖文化與民族文化交織成別樣的風情。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鎮遠古城,媽祖文化與苗侗等多民族文化相映生輝。鎮遠縣原文廣局局長陶鍾麟介紹,從鎮遠水路下湖南八百里洞庭,其間落差200多米。無論是少數民族船工還是漢族船工,每次貨運起航前都會到鎮遠天后宮祈求平安。苗族青年田大橋提到,端午節賽龍舟是鎮遠盛大的民族傳統文體賽事,他們把媽祖像請上龍舟祈福。

鎮遠天后宮正殿大門楹聯與湄洲媽祖祖廟寢殿的一樣。

湖南芷江的潕水河畔,三進院落的芷江天后宮引人注目。芷江媽祖文化研究學者楊長軍說,如今,媽祖文化已成為當地25個民族居民共同的精神紐帶。作為抗戰勝利受降地,芷江著力挖掘媽祖文化蘊含的大愛、和平等內涵,助力打造「和平名城」。芷江侗族自治縣委常委、縣委統戰部部長唐成鐵表示,芷江發揮媽祖文化、和平文化、民族文化等作用,架起一座心靈互通、文化互訪、經濟互惠的友誼之橋。芷江已舉辦多屆國際和平文化節,並連續舉辦九屆海峽兩岸(芷江)和平文化之旅活動,組織媽祖文化交流團和抗戰歷史文化交流團等赴台交流,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媽祖文化通過閩商、晉商等從沿海傳播至內陸山區,貴州鎮遠天后宮、山西太谷天後聖母廟、福建龍岩西陂天后宮等便是這一傳播過程的明證。媽祖文化促進山海聯動發展,推動經貿交流,活化賦能紅色旅遊。記者實地探訪看到,多處紅土地,都有媽祖文化的印記。龍岩是客家祖地,也是紅色聖地。1929年5月,在毛澤東同志指導下,「太平裡革命委員會」成立,龍岩西陂天后宮是當時蘇維埃政府辦公場所。同年6月3日,朱德同志率紅四軍第二縱隊來到西陂,在西陂天后宮廣場發表講話,向村民宣傳革命道理,當晚駐紮在天后宮。

龍岩西陂天后宮。

雲南曲靖會澤會館(福建會館)是會澤縣革命遺址保護單位,記者在會館內看到一塊碑記上寫著「中共會澤早期地方組織機構舊址」。1927年,中共東川(會澤)支部建立,以天后宮為據點,開展革命活動。

天津天后宮舉行「福緣夜」遊園活動。

這些媽祖宮廟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舉行形式多樣的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活動,增進兩岸同胞情誼,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探尋文化傳播的活性敘事,聚焦一家家「國字號」媽祖宮廟,記者真切地體悟,「走天下」的媽祖文化,彰顯著強大包容性、認同感、凝聚力,濃墨添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來源: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報全媒體採訪組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