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區專刊】「廣陽谷」項目斬獲國際大獎

在第22屆國際花園城市競賽全球總決賽中,西城區「廣陽谷城市森林公園」項目斬獲「環境可持續項目獎」金獎,並憑借在「景觀改善與公共空間」評審中的最高分,奪得項目類唯一特別獎。
國際花園城市競賽創辦於1997年,是目前全球唯一涵蓋城市與社區環境管理、生態建設、資源利用、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等重要議題的國際競賽,被譽為「綠色奧斯卡」。

城市擁抱森林
閒置用地「變」成森林群落
「廣陽谷」得名於秦朝「廣陽郡」,曾是菜市口西北角一塊被廢棄多年的空地。「風起時塵土飛揚,風散去空空蕩蕩」,由於長期缺乏維護,過去這裡雜草叢生、路網混亂,綠化基礎也基本毀壞。直到2017年,廣陽谷迎來涅槃契機,僅耗時兩個月就「把森林打了個包抖落在了菜市口」。
廣陽谷城市森林公園地處宣武門外大街與菜市口大街的交匯處,佔地面積4.7萬平方米,以「景觀+生活」的方式,為市民打造了一片集生態、景觀、文化、休閒於一體的「家門口的森林」與「森林裡的家」。


作為核心區最大的城市森林,廣陽谷佔地面積相當於5個足球場,不僅多彩樹叢高低錯落、昆蟲鳥獸不請自來,書店、樂園、展覽、茶藝等升級項目也相繼上新。從鬧市區的「荒廢地」,到家門口的「大氧吧」,再到新晉頂流「打卡點」,廣陽谷的變化有目共睹。

暢享健康生活
都市森林康養全齡友好
在建設過程中,公園建設團隊尊重原有地形,隨高就低進行設計,以喬木為主體,構建下木、草被、動物、菌落等生物群體,與非生物界的地質、地貌、土壤、氣象、水文等構成統一體。走進公園,可以看到成群的麻雀、喜鵲、野鴿子、蝴蝶、蜜蜂在此安家築巢。公園選種丁香、糯米條、四季桂等芳香科植物,營造了春、夏、秋一年三季的香氣氛圍,給市民帶來良好的遊園體驗。沿著公園石板路、碎石路等多條蜿蜒小徑步行,隨處可見利用廢棄汽車雨刷器、車條、廢舊鋼材等構建的猛禽、丹頂鶴、馬、螞蟻天團自然物塑像,還有小鹿、蒲公英、小松鼠等亮化造型,勾勒出充滿童趣的人與自然畫卷。


為滿足全年齡段兒童的不同遊玩需求,公園在林下空地巧妙借助樹幹、坡地設置小沙坑天地、滑梯、爬網等10余種遊樂設施,並開設「廣陽谷奇妙夜」「蟲蟲大冒險」「遷徙之鳥的四季追蹤」等自然體驗課程,培養孩子們的科學興趣和實踐能力。考慮到老年群體的需求,公園設置無障礙坡道、無障礙環線以及多處適合老年人下棋、打太極拳、攝影的活動和遊樂的空間。公園還建設有多個運動場館、健身器材和室內健身場所,為市民健身活動提供了多重選擇。
此外,公園優化用地平衡策略,最大化將硬質鋪裝騰退為綠地。地塊年增加吸收二氧化碳量約34噸,釋放氧氣約25噸。為提高森林公園的水源涵養能力,公園所有道路及休閒場地全部使用碎石材料鋪設,整個公園成為一座蓄積雨水的「大海綿」。(宮靜 高源/文 薊城/攝)

這裡北京話濃度超高 一路「逛遍」西城地標
德勝街道老廠房變身「福地市集」

近日,位於西城區紫園·新風裡開放式商業園區的「福地市集」正式開業,接地氣的招牌、品類繁多的商品,讓這裡成為市民爭相打卡的好去處。
「靠譜兒、倍兒新鮮、逗悶子……」走進位於新風街3號的「福地市集」,最先看到的就是攤位上方明黃色燈箱裡的北京話,這些宣傳語配上古色古香的毛筆字,顯得十分獨特。市集裡既有蔬菜水果、主食熟食,也有海鮮肉類、糕點飲料、雜貨文具,市集中人聲鼎沸,不少人拉著小車前來採購。市集裡每隔幾步還掛著京城名勝、美食、節氣等海報。低頭看腳下,動物園、新街口、白塔寺等西城地標性建築被地面的彩色線條連接,顧客逛完市集,也從「展覽路」一路走到了「大柵欄」。市集一角展示的北京城老照片,更是勾起了不少人的回憶。


「這是北京話濃度超高的一個市集,感覺特別親切,太好逛了!」正在買糖葫蘆的市民劉女士說。「福地市集」由紫園·新風裡攜手農業科技公司——北京堯地農業共同打造,集購物、文化、體驗和藝術於一體。市集巧妙地融入了傳統文化元素,重塑購物的舒適度及體驗感,充滿文化韻味。
「福地市集」所在的紫園·新風裡開放式商業園區,位於德勝街道新風街3號,園區總佔地規模超4萬平方米,由13棟風格各異的建築組成。曾經,這裡是一片老舊廠房,歷經疏解騰退、景觀提升、選商育商等工作後,園區成了區域性美好新生活領地。(張雪/文並攝)

 

天橋藝術中心年度票房首破2億元

2015年11月20日,隨著英文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水晶吊燈華麗升起,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迎來首批觀眾。時隔九年,《劇院魅影》近日回歸天橋藝術中心,再度唱響經典旋律。
剛剛度過九週年生日的天橋藝術中心公佈,在今年創下歷史性紀錄的2億元票房中,音樂劇票房突破1.25億元。開業九年來,天橋藝術中心已成為「演藝之都」閃耀在南中軸線上的璀璨文旅地標。

法語音樂劇《唐璜》今年首次來京演出。

海外精品音樂劇第一落腳點
九年來,天橋藝術中心為北京的音樂劇市場,創下了很多「第一次」,也見證了很多北京觀眾與音樂劇從初次相遇到熱愛的過程。
《劇院魅影》為天橋藝術中心啟幕後,2016年至2018年,大量原版音樂劇來京;2019年,《巴黎聖母院》等法語音樂劇彰顯出強悍的市場影響力;2020年,天橋藝術中心首次舉辦音樂劇音樂會《三魅影》,為近年流行的「音樂會版」音樂劇首開先河;2024年,《唐璜》《搖滾學校》《媽媽咪呀!》等10部海外大戲亮相於此,《伊麗莎白》讓京城觀眾走近德語音樂劇。如今,天橋藝術中心已成為海外精品音樂劇來京第一落腳點。
九年來,天橋藝術中心共接待觀眾330萬人次,其中110萬人次為音樂劇觀眾。目前,天橋藝術中心總票房為9.57億元,音樂劇總票房達5.25億元。

《男巫客廳》演出現場。

推動中國原創音樂劇發展
回顧天橋藝術中心發展歷程,天橋盛世集團副總經理楊樹聰感慨良多:「天橋藝術中心走到現在有一半的功勞要歸功於定位——打造北京乃至中國最專業的音樂劇劇場。」
選擇做專業的音樂劇劇場,是現實的選擇,天橋藝術中心要與國家大劇院、保利劇院、首都劇場等有所區分;將視線瞄準音樂劇,更是帶有前瞻性的預判,在多數觀眾還不瞭解音樂劇的背景下,確定這一市場定位需要極大魄力。
經過幾年運營,2019年,天橋藝術中心已成為國際化音樂劇舞台,7成音樂劇演出是國際項目。時至今日,中國範圍內上演的中文音樂劇作品數量已遠超引進音樂劇。在北京,原創音樂劇幾乎都以在天橋藝術中心首演為榮。

豐富演藝供給涵養城市文化
「看音樂劇到天橋」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在這方舞台上,遠不止音樂劇亮麗綻放。九年來,天橋藝術中心已形成音樂劇、舞劇、話劇、親子劇和新空間劇場五類演出經營定位,以豐富多樣的演藝供給,不斷涵養城市文化。
位於三層的新空間劇場,充滿驚奇與歡笑的魔術脫口秀《男巫客廳》演出已超百場。由著名舞者胡陽執導並出演、天橋藝術中心參與出品的舞蹈詩劇《九歌》,2024年12場巡演場場爆滿,累計吸引近2萬名觀眾。
目前,天橋藝術中心已形成天橋國際音樂劇展演、華人春天藝術節等八大演出節展品牌矩陣。公共空間裡人流如織的盛景,也彰顯著北京市民對文藝生活的無限熱愛。(韓軒/文 方非/攝)

大柵欄歷史文化數字展覽開幕
護國觀音寺裡大柵欄古韻流芳

華燈初上,西城區大柵欄片區的護國觀音寺內,一片光影閃爍,映照朱戶生輝,殿宇煥彩。 「數字京韻·智繪大柵欄·古建煥新」大柵欄歷史文化數字展近日在此開幕。這裡也有了新身份——大柵欄歷史文化數字展覽館。


初冬的北京雖冷,護國觀音寺內卻十分熱鬧。人們跟隨著光影,在院內殿宇間穿梭。一扇扇敞開的門內,是不同的主題展廳,匯成大柵欄歷史文化數字展。
程長庚、譚鑫培、劉趕三……在「梨園春秋·戲韻流芳」展廳中,大名鼎鼎的「同光十三絕」畫像位於正中,在光影的映襯下十分鮮艷。抬頭四望,四大名旦、前後四大須生等伶界翹楚紛紛在列。與一般照片不同的是,這些照片都經過了重新上色,並搭配了光影效果。
「通過數字化手段的修復,讓參觀者看到一個動態的、多彩的展覽,讓大柵欄的古韻兼具現代化。」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除了用重要「筆墨」展現大柵欄地區與國粹京劇的淵源,館內還開設了「大柵欄老字號風物特展」「古都商脈·興盛歷程展」「大柵欄表情·賈勇攝影展」「軟陶藝術展」和夜遊項目等諸多不同主題、特色的展覽。
護國觀音寺有了新身份,和西城區一直在推進的文物「活化」利用分不開。護國觀音寺始建於明代中晚期,清乾隆甲申年(1764)敕建重修,1949年以後,曾一度成為居民雜院。其歷經數百年,見證了大柵欄的繁華與變遷。為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這一寶貴文化遺產,西城區2008年啟動了大柵欄西街改造工程,並於2013年正式啟動護國觀音寺的保護性修繕工作。2018年8月,護國觀音寺文物修繕工程啟動。(張驁/文 方非/攝)

西城梨園公會煥新開館

位於西城區大柵欄櫻桃斜街65號的梨園公會大門重開。歷經騰退、修繕、保護後,這裡作為京劇藝術交流傳播中心,近日正式開館試運營。
梨園公會,曾是在京戲曲界人士群眾組織的交流場所,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曾以「精忠廟」「北京梨園公益會」等命名,見證了國粹京劇藝術的輝煌歷史。
走進如今的梨園公會,館內設有京劇工作室、社會大課堂區、數字體驗閱讀觀賞區、化妝體驗區及露天舞台等區域。融入京劇主題收藏、交流、展示、教研、演藝等功能,多角度展現了京劇發展歷程、劇種特色等內容。

梨園公會煥新重張,京劇迷先睹為快。

活動中,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京劇藝術傳承與保護工程實踐基地」授牌儀式舉行。未來,梨園公會將以此為契機,引領更多人瞭解和喜愛國粹京劇,書寫京劇藝術新篇章。
梨園公會是西城眾多名伶故居、京劇相關場所的代表。「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唱戲的離不開百順、韓家潭。」一句京城民諺道出西城區與國粹京劇之間的關係。(張驁/文 方非/攝)

漸進式更新讓老城煥發勃勃生機
文創「頂流」進胡同聚人氣

透明的紅色玻璃櫥櫃內,展示著冰墩墩等文創精品,逛胡同的市民遊客爭相拍照打卡。 「元隆雅圖文創工作室」日前正式入駐西城區爛縵胡同。北京冬奧會時的頂流「冰墩墩」,就是該公司的爆款產品。
「我們希望在胡同更新中,引進高品質的文化類和創意類業態,既能保持轄區古香古色的文化韻味,又能帶來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號,為整個社區更新和居住環境改善帶來整體提高。」牛街街道法源寺社區服務站站長馬浩說。

爛縵胡同引入冰墩墩小屋。

爛縵胡同位於法源寺歷史文化區中部,是街區中最主要的一條南北走向的胡同,北起蓮花胡同,南至南橫西街,長度約360米、寬約5米至8米。爛縵胡同建於明朝,舊時這裡會館眾多,包括湖南會館、湘鄉會館等,名人薈萃。近年來,通過持續開展漸進式的有機更新,這條老胡同煥發了勃勃生機。
「拿冰墩墩小屋來說,我們把胡同老院子修繕一新,元隆雅圖的文創辦公區與展示區相融合,感興趣的遊客可以來瞭解文創背後的故事。」馮浩說。在展示區,有各式各樣的大型賽事特許產品以及衍生品,包括北京冬奧會的「冰墩墩」、2025年亞冬會的「濱濱」「妮妮」、成都大運會的「蓉寶」、國民IP「大鬧天宮」等。
爛縵胡同裡的熱門打卡地不止這一處。位於爛縵胡同108號的紅色會客廳,是清嘉慶年間江寧郡館舊址中的一部分。如今,路過的市民遊客可以進來參觀這座典型的二進式四合院,胡同居民也可以來此參加讀書會、非遺製作等社區活動,豐富文化生活。(任珊/文並攝)

「瑞士后海小木屋」正式開放

冬日的后海,空氣中瀰漫著絲絲清冷,湖水已經開始慢慢結冰,一處新的熱門「打卡地」——「瑞士后海小木屋」近日正式開門迎客。今後,市民遊客在后海滑完冰,可以到小屋裡喝一杯熱飲,感受阿爾卑斯山的「暖意」。

夜幕下的「瑞士后海小木屋」

談到「小木屋」的創意時,瑞士駐華大使白瑞誼表示,瑞士冬季運動舉世聞名,瑞士人滑雪後有去木屋喝熱紅酒、放鬆休閒的傳統習俗。同時,他發現中國冬季運動發展的強勁趨勢,尤其是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更加喜愛冬季運動。「通過這座小木屋,我們希望將瑞士冬季文化的魅力帶到北京城市的中心。」
「瑞士后海小木屋」的外觀是一座中式八角亭,室內採用三種主要色調——紅色、白色、棕色,天花板為阿爾卑斯山造型,牆和地板是木質的,展現瑞士簡約現代的設計風格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和諧共存,讓人感到舒適與寧靜。

「瑞士后海小木屋」室內。
小木屋提供特色熱飲。

一直以來,后海都是老北京風情的代表地,而后海滑冰則承載著幾代北京人的美好記憶。如今有了這樣一座充滿異域風情的小木屋,這讓市民李曉曉驚喜不已。她想像著在冰面上玩耍之後,走進溫馨的小木屋,喝上一杯熱咖啡,感受別樣的冬日氛圍。
瑞士駐華大使館文化與媒體處主任楊倪克介紹,小屋還將開展瑞士品酒會、冬季運動文化沙龍、運動賽事直播、音樂演出等活動,讓市民遊客有更多冬季文化體驗。(吳娜/文 石冠/攝)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