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演繹《白蛇傳》「非遺」助八閩之地年味更濃

「他那裡,眉目俊秀翩翩至,千年牧童又相逢,眼角眉梢透憐愛,今朝頓覺情濃濃……」春節期間,新編沉浸式閩劇情景劇《白蛇傳》在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上演,「白娘子」「許仙」於舞台上重聚,引來海內外遊客觀賞喝彩。

1月29日,舞龍等民俗活動在福州三坊七巷上演,吸引了眾多市民、遊客的目光。

2025年蛇年春節,在「非遺」大省福建,閩劇、大源儺舞、木偶戲、福州伬藝等非遺演藝項目陸續於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福州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漳州古城、泉州古城等地上演。
「蛇年演繹《白蛇傳》,有特別的意義;選擇在人流量大的三坊七巷演出,是希望吸引更多年輕觀眾走近閩劇、關注閩劇。」在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古厝裡,福建省實驗閩劇院青年演員程卉在《白蛇傳》中飾演「白素貞」,台上妝容端莊華美,一顰一笑盡顯風情。
在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光祿吟台,「兩岸人間煙火」新春市集用美食講述「兩岸一家親」的故事,香氣撲鼻的魚丸、誘人可口的雞翅包飯……兩岸同胞的年味記憶縈繞其間。
在福州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市民、遊客紛紛與街區內的「財神爺」藝術裝置互動留影。永德會館前,油紙傘工坊飄出桐油香,孩子們舉著「福禮」文創盲盒歡跑而過。
隨著「咚咚咚」的鼓點聲響起,大源儺舞表演引人注目。表演者戴著五顏六色、呈現怒目圓睜表情的面具,在牛皮鼓點的伴奏下騰挪跳躍,動作原始粗獷。
大源儺舞起於唐末,原是一種名為「和藩舞」的宮廷舞蹈,有舞台表演和踩街表演兩種形式,以神佛為面具扮相、以基本的武功招式為表演動作、以最原始的樂器為道具。舞蹈時,表演者時而對打,時而轉圈,時而跳出神秘的舞步。經千年傳承發展,大源儺舞被譽為「中國古代舞蹈的活化石」。

1月27日,福建大源儺舞表演在福州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上演。(中新社)

「這次我們特地從三明泰寧過來演出,是希望讓前來旅遊的中外遊客瞭解大源儺舞。」年已五旬的表演者嚴喜求說:「這是祖輩們留下的寶貴遺產,應該讓大山外的人們知道。」
在漳州古城,木偶藝術表演館內座無虛席。倒水喝茶、射箭耍棍、舞綢揮扇……漳州布袋木偶戲經典劇目《大名府》的表演,讓台下觀眾驚嘆不已,掌聲連連。
當下,漳州古城正成為春節熱門旅遊地點,各地遊客湧入古城過大年,有效拉動了當地文旅經濟蓬勃發展。
閩南師範大學商學院教授林炳坤表示,春節假期期間,在「非遺」的有力加持下,福建各地歷史文化街區更添魅力,特別是備受年輕人青睞,文旅市場也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攜程平台數據顯示,春節假期首日,福州入境遊訂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35%,外國遊客在該平台搜索「春節非遺體驗」的搜索量比去年同期增長3.5倍。
在福州經營民宿的王麗也發現今年來福州的遊客增加很多。她表示,春節假期的民宿房間早早就被全部預定了。(中新社)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