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常說「朽木難雕」。「中國根藝美術大師」葉石和3日在福建省寧德市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則表示,枯枝朽木經過創意雕刻,同樣能成為極具自然風情的「藝術品」。
根雕是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一,以樹根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加工創作出各類藝術形象的作品,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又被稱為「根藝」。
現年54歲的葉石和已在根雕藝術領域深耕30餘年,創作500餘件根雕作品。他表示,「對我來說,根雕藝術就是擇一事終一生」。
葉石和1971年出生於寧德市屏南縣,自幼酷愛美術,想像力豐富。小學時,葉石和在上山砍柴的路上常常看到許多奇根異木,就會在腦海中描摹和想像每根枯木的形狀,貓、松鼠、象……
1994年,獲知屏南籍根藝名家張長青要收徒的消息後,葉石和毅然辭去工作,前往拜師學藝。
「學藝的兩年裡,每天都要做十多個小時,晚上經常加班加點到半夜。」葉石和回憶說,手指頭磨出繭,連褲子也坐出了好幾個洞,但祗有在不斷實踐創作中,才能積累豐富的經驗。在一次次創作、評點、修正中,葉石和不斷打磨技術,磨練出獨有的風格。
一件根雕作品的誕生過程複雜且費時,在選材和設計敲定之後,木料需經過浸泡、去皮、打胚、粗磨、細磨、上漆等程序,「創作中最難的是設計,要發現每個材料獨特之處。」葉石和說。
2005年,葉石和的作品《和諧發展》在全國根藝美術精品展中獲得了「劉開渠根藝獎」金獎。
《和諧發展》的原材料為兩塊木頭,分別是中國的櫸木和巴西的金剛木。葉石和將兩塊木頭結合創作,遠看似蓮藕、荷花、荷葉向上生長,「靈感源於兩塊不同產地的木頭,向上生長、和諧發展」。
在葉石和看來,當下根雕藝術發展的市場、機遇良好。為更好地傳承這門「化腐朽為神奇」的手藝,葉石和近年來教授學徒十餘名,部分學徒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等。
「學習根藝需要悟性,更應在其中明白做人道理。」葉石和說,除了教授根藝技巧外,最主要的是讓學生們熱愛自然、敬畏自然。祗要有善於發現美的眼光,朽木也可以「生花」。
除根雕藝術外,葉石和還涉獵多個手工藝領域,如篆刻、微雕、手串雕刻製作等。近段時間,他與台灣設計師團隊聯合製作的崖柏手串文創產品,以獨特的創新性與文化性獲得消費者的喜愛。
「從選材、切割、打磨到串珠,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控,力求完美,讓每一件作品都成為傳承與創新的結晶。」葉石和說,除了工藝外,兩地的團隊還結合各自的文化共性與特性進行創作,「希望以這些文創產品為載體,進一步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交融」。
展望未來,葉石和希望能擁有個人的根藝博物館,用根藝這門「朽木可雕」的技藝,傳遞熱愛生活、敬畏自然的理念。「傳承技藝,更傳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這是我最終的目標,也是最大的願望。」葉石和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