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海產品的「當家花旦」鮑魚,迎來消費旺季,每天約600噸連江鮑魚從大海「上岸」,「游」向萬家餐桌。
地處東南之濱的福建連江,海域面積是陸域面積的2.7倍,有著「耕海牧漁」的悠久傳統。向海而生、因海而興,連江縣水產品總產量連續40多年穩居全國縣級第二,漁業產值連續3年位居全國縣級第一。
連江,如何把遼闊海洋打造成「藍色糧倉」?
向海洋要食物
天剛濛濛亮,連江縣筱埕鎮官塢村碼頭上,漁民們早已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漁民林欽先把在海上暫養的海帶苗採摘上來,然後在直徑約2厘米、長約5米的苗繩上夾海帶苗,旋轉苗繩、掰開縫隙、嵌入苗根,180株海帶苗很快就將苗繩填滿。
「現在下苗,四五月份就能採收,一條苗繩能產180斤海帶,畝產值預計約3萬元。」林欽說完,駕船載著苗繩向600米遠的海田駛去。
國家遠洋漁業基地泊位(2024年8月7日攝)。.jpg)
海面上浮標星星點點、五彩繽紛,不時有漁船穿梭往來、海鷗上下翩飛,一幅海上漁耕圖盡收眼底。
連江縣海域面積達311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38公里,「向海洋要食物」的優勢得天獨厚。水產品總產量、漁業產值多年居全國縣級前列。2024年,全縣水產品總產量達133.68萬噸,同比增長約4%。
看養殖業,連江擁有500多種海產品,鮑魚產量約佔全國25%,位居全國縣級第一;已投放11台(套)深遠海養殖平台,投放數、投產數位居全國縣級第一。
看捕撈業,2023年近海捕撈量超過20萬噸;遠洋捕撈量21.2萬噸,占福建省的38%。
。.jpg)
看加工業,連江縣水產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入選福建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現有規上工業企業30家,2024年1至11月規上工業產值超過45億元。
立足規模優勢,全力構建「育苗—養殖—加工—品牌—銷售—餐桌」的全產業鏈。
以「一根海帶」為例——
向上游發力種苗培育。官塢海產開發有限公司在2024年10月獲批為國家級海帶良種場,年育苗總量達30萬片,產量約佔全省的70%。公司董事長林哲龍說:「我們的海帶苗銷售到國內9個省、海外4個國家。」
向下游發展精深加工。海帶結、海帶酥、壓縮海帶餅等產品受到市場青睞,「火鍋新寵」海帶苗迅速躥紅。福建億達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邱威傑說:「2024年共銷售海帶苗7000餘噸,產值約1億元,是2023年的3倍多。」
以海為田,唱響鄉村振興「漁歌」。
「去年種植『閩優一號』海帶20畝,畝產平均約30噸,年收入超過50萬元。」筱埕鎮官塢村漁民林則志說。2024年,官塢海產開發有限公司帶動附近600多農戶從事海帶養殖與育苗加工,戶均收入達30萬元,有的養殖大戶年收入超過百萬元。
「全鎮2.7萬人口中,從事漁業相關行業的比例超過80%,海漁產業全鏈條發展持續為鎮域經濟賦能。」筱埕鎮黨委書記邱宏鑫說,「全鎮11個行政村中,預計有7個村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0萬元。」
。.jpg)
敢當弄潮兒
從濱海小城到海漁大縣,在我國長達1.8萬公里的海岸線上,連江何以長期挺立潮頭?
挺進深遠海打造「藍色糧倉」——
從定海灣碼頭出發,記者乘船航行約1公里,一座「鋼鐵城堡」屹立海中,這裡是「定海灣1號」深遠海養殖平台。
「這一平台長約60米、寬約32米、水深約17米,面積超過4個籃球場,可容納大黃魚20多萬尾,還能實現智能化管理。」福建鑫茂漁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盧統鋒說。
。1.jpg)
「深遠海養魚,水質更好、水流更急,藻類、浮游生物種類豐富,大黃魚口感接近野生,零售價遠超傳統養殖的大黃魚,單位產值是傳統養殖方式的10倍。」盧統鋒說。
如今,已有11台(套)深遠海養殖平台在連江海域「安營紮寨」,年產優質魚類近2000噸。連江縣海洋與漁業局局長胡健說:「養殖業從『淺藍』向『深藍』挺進,能夠有效緩解近海養殖壓力,推動產業向深遠海規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依靠科技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
如何將一粒鮑魚「吃干搾盡」?福州日興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給出了答案,開發即食鮑魚罐頭、鮑魚調味品、鮑魚牛磺酸等上百種鮑魚產品。一噸鮑魚的產值從10萬元左右提高到30萬元,鮑魚的加工利用率從不足40%提升到80%以上。
數據躍升的背後,是捨得把錢花在創新上。這家公司董事長江銘福說:「每年投入產值的6%至7%用於研發,引入專家團隊,攻關海洋生物活性肽產業化生產。」
。.jpg)
從獨木舟到小舢板,從木質船到逐夢大洋的遠洋漁船,「靠海吃海」的連江人,從歷史上「種田討海」到如今「掘金藍海」,始終葆有敢闖敢拚、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連江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俞海青說:「連江縣多個水產加工企業在細分領域居於國內領先位置,建立了27家院士(專家)工作站,引導企業以技術賦能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向功能性食品、生物醫藥等高端領域轉型。」
政策紅利匯聚,企業輕裝前進——
去年以來,連江縣一家水產加工企業由於季節性集中採收原材料,面臨資金周轉壓力。「縣裡協助企業與金融機構溝通,幫我們爭取到『無還本續貸』金融服務,公司的5000餘萬元貸款,不用償還本金就能接續融資,省下了100多萬元。」該企業負責人說。
「產業要往哪個方向發展,政策就往哪個方向集聚。」連江縣副縣長劉麟翔表示,以深遠海養殖為例,連江在省內率先出台平台建造及租賃獎補政策,制定區別於普通網箱養殖的海域基準價標準,就是為了降低養殖成本,讓企業輕裝上陣。
。.jpg)
打造現代化「藍色糧倉」
如何做強精深加工產業、怎樣發揮海產品品牌效益、如何兼顧生態保護與漁業養殖的平衡……
儘管已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水產大縣,但對標建設海洋經濟強縣的目標,連江並無懈怠,以「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緊迫感,瞄準短板持續發力。
按下精深加工產業發展「加速鍵」。
連江第一大島粗蘆島,是福州(連江)國家遠洋漁業基地的核心區。塔吊升降、機器轟鳴,3個萬噸泊位、1個5000噸泊位已經竣工,隨處可見生機勃勃的施工現場。走進基地展示館,一張鳥瞰規劃圖上,「海洋生物科創高地」赫然醒目。
「這裡將承接海洋生物科創項目的中試、落地孵化和成長培育,為精深加工產業發展提供支撐。」該基地核心區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池良傑說。
推出區域公共品牌「海連江」。通過嚴格的質量把控,把一批優質企業納入品牌管理,致力於打造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截至2024年底,已有30家企業入駐。
一系列品牌建設成果已逐漸顯現:制定連江海帶、連江魚丸等團體標準;發佈鮑魚價格指數體系建設成果;推進「海連江」產業聯盟供應鏈發展,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推進海漁產業可持續發展。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教授胡曉麗表示:「連江海域面積廣闊、自然稟賦優勢明顯,從優化養殖環境、提高海洋資源利用效率出發,可循序漸進推進養殖品類多樣化。」
胡健說,在原有海帶、鮑魚、牡蠣等優勢品種基礎上,近兩年連江推廣了三倍體牡蠣養殖,實現「岱衢族」大黃魚規模化育苗,以多元化養殖促進水環境平衡優化。
「堅持適度開發,不搞竭澤而漁。」劉麟翔表示,連江將合理規劃海上養殖區域,推動養殖業規範化、生態化,推動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同時全力推進海漂垃圾整治,努力打造全省「最美海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