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6日,中國空天資訊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在河北雄安新區揭牌成立。聯盟將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面向空天資訊和衛星互聯網創新發展需求,引導產學研用各方面資源和力量集聚,搭建開放的創新平台,促進空天資訊和衛星互聯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普及。
空天資訊產業是典型的未來產業,與打造全球創新高地的雄安新區不謀而合。今天的「未來之城」雄安新區,逐夢空天、聚鏈成群,空天資訊產業正成為這裡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發力點。
點亮「主星」
2024年10月14日,中國衛星網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星網」)位於雄安新區啟動區的辦公樓正式投入使用,這標誌著首家落戶雄安新區的中央企業全面遷駐。
中國星網成立於2021年4月,是中央批准成立的一家從事衛星互聯網設計建設運營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也是首家註冊落戶雄安新區的中央企業。
衛星互聯網,簡言之,是通過部署大量衛星構建覆蓋全球的星座網路。每顆衛星都是天上的移動基站,可以把網路信號送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低空經濟、防災減災、智能交通、物聯網、遠程醫療……都可以通過衛星互聯網提供超高速、低延時、更穩定的網路連接支持。
中國星網總部辦公樓位於雄安新區啟動區互聯網產業園,是雄安新區首家執行政府幫辦機制的央企專案。雄安新區啟動(起步)區指揮部疏解建設組工作人員、中國星網專案專員姚晨宇說,中國星網從註冊、供地、審批、建設、竣工到運營,全過程都由工作專班「一對一」服務,企業把梳理出的問題清單提交後,由專人對接政府職能部門,讓企業無後顧之憂。

規範圍擋、整修便道磚、安裝提示信號燈……中國星網入駐前的一段時間裡,姚晨宇幾乎每天都要去現場盯辦這些工作。
中國星網點亮了雄安空天資訊產業鏈條上的一顆「主星」,積極發揮示範帶動作用,促進科技、產業、人才等資源要素向雄安聚集。雄安新區發揮中國星網龍頭引領作用和生態主導優勢,謀劃佈局以衛星互聯網、時空資訊服務(北斗)、空天飛行器三大賽道為引擎,彙集衛星總體、運載服務、衛星載荷、關鍵單機部組件、元器件製造、關鍵軟硬體技術研發、電信運營商與後台服務企業等細分領域的空天資訊產業鏈條。
由中國星網黨組書記、董事長張冬辰擔任首屆理事長的中國空天資訊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由中國星網聯合中國電信等電信運營商、航太科技等重點中央企業、清華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航太宏圖等民營企業,以及領域內知名專家學者共同發起成立。聯盟的成立為空天資訊領域協同發展、多方聯動、強化互補奠定基礎,對促進多鏈融合、加強國際交流、推動空天資訊領域學術交流和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聚鏈成群
河北省出台的《加快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7年)》明確提出,支持引導雄安新區、石家莊市、廊坊市等以空天基礎設施建設為依托,重點發展衛星載荷設計及製造、地面設備製造、航空航太材料及部件、衛星運營和6G等上下游產業,打造全國空天資訊產業發展新高地。
據雄安新區改革發展局軍民融合推進組組長王立軍介紹,雄安新區目前已有50多家空天資訊領域的企業落戶,依托中國星網等產業鏈「鏈主」企業,加快形成產業創新生態,越來越多的企業、研發機構奔赴雄安。
雄安星際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研發、應用商業飛船,已經完成了小型貨運飛船的研製,具備開展首次飛行的技術條件。企業負責人付士明說,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雄安新區聚集,彼此間能共用資源和技術,商業機會、發展潛力都很大。他們正計劃開展商業飛船和遙感衛星等飛行器研製,承接天地往返運輸、太空工廠、太空旅遊和衛星遙感應用等航太應用業務。
2024年10月25日,在湖南株洲舉辦的第三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上,工信部發佈了工業和資訊化領域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名單,雄安新區成功入選。
「北斗規模應用已進入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發展關鍵階段,雄安新區正在積極佈局衛星互聯網、時空資訊服務(北斗)等高端高新產業,其豐富的應用場景成為核心優勢。」王立軍表示,雄安新區積極對接北京郵電大學、北斗學術交流中心、北斗國際合作中心等領域內高校、科研院所,發揮創新資源集聚優勢,合力打造示範應用場景,提升新區北斗領域創新能力。
在容東片區,「北斗+地下空間導航」已實現70萬平方米地下空間的精準定位導航;在白洋澱,「北斗+水域精準導航」已應用於400餘艘船舶之上,在水質檢測以及遊船定位方面作用顯著……此外,打造綠色智能交通系統、同步建設數字城市等目標規劃,均為北斗在雄安新區規模應用提供了豐富的試驗場景。
。.jpg)
奔向星海
牧星耕宇,奔赴蒼穹,自古以來便是人類不懈追求的夢想。
2024年11月6日,中國空天資訊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發佈《高質量建設中國空天資訊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倡議》提出,要引領空天資訊和衛星互聯網產業核心技術攻關;鼓勵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將雄安新區打造為全國空天資訊和衛星互聯網產業的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
當日,雄安空天資訊研究院、雄安氣像人工智慧創新研究院、空中能力層裝備研究院、國家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中心河北中心、民航低空技術創新雄安研究院(籌)等創新平台分別與聯盟進行合作簽約。
中國工程院院士、雄安空天實驗室負責人魏毅寅認為,空天資訊產業是前沿領域,應加強科技創新和相關基礎研究,加速突破核心關鍵技術,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持續向空天科技的「無人區」拓展。作為創新高地的雄安,將努力在這一領域實現新突破。
雄安新區緊緊圍繞空天資訊和衛星互聯網產業生態的打造,在產業政策體系、產業平台建設和核心技術研發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10項成果,包括衛星互聯網與商業航太產業圖譜等3項政策成果,科技創新載體綜合功能服務等5項平台成果,地下空間「北斗+」定位技術及應用等2項技術成果。
2024年4月,北京未來宇航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為雄安科創基金首批簽約企業。企業負責人牛旼說,資金的注入為企業發展、科技創新送來「及時雨」。他們希望聯繫更多的供應鏈和產業鏈生態企業,讓衛星發射實現低成本和規模化,從而降低衛星使用門檻。
空天新機遇,雄安向未來。「未來之城」雄安新區邁向星海的創新腳步,永不停歇。(新華社)

「華北明珠」煥新顏 「未來之城」添魅力
——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見聞
白洋澱上承九河、下注渤海,由140餘個澱泊和3700餘條溝壕組成,是華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被譽為「華北明珠」。
夏末秋初,白洋澱畔,碧波千頃水連天,微風拂過葦搖曳。在白洋澱燕南堤的木棧道上,遊客們紛紛駐足流連,一邊嗅著風中陣陣荷香,一邊遙望天邊飛翔的群鳥。
然而,就在幾年前,燕南堤所在的燒車澱區域還是一派水體污濁、生物銳減、沼澤化嚴重的破敗景象。

「何止是燒車澱啊,我印象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整個白洋澱都處於缺水的狀態。有水的時候,生態環境也不好,魚和鳥都明顯少了。」在澱區深處長大的安新縣趙莊子村村民趙雁林說。
多年來,由於流域內工農業迅速發展,澱中村人口大幅增加,各種點源、面源污染不斷增多,白洋澱一度面臨「垃圾圍湖、污水橫流」的困境。由於缺少上下游協同防護,處於「九河下梢」的白洋澱成為上游污水匯聚地,「華北明珠」黯然無光。
變化發生在雄安新區設立後。

「從2019年開始,我們先後實施了四期清淤工程,累計清除污染底泥約2500萬立方米,處理污染塘水超過2200萬立方米。」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水利水環境事業部部長朱寶鋒說,如今,燕南堤成了網紅打卡點,這就是白洋澱生態清淤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
與此同時,「百澱連通」工程讓140餘個澱泊連通起來,增強水體自淨能力;累計治理魚塘567個,累計退耕還澱18.68平方公里,擴增澱泊水面約21平方公里……
經過系統性治理,一度蒙塵的「華北明珠」終又重放光彩。
。.jpg)
作為「生態試紙」,鳥類種群數量的大幅增加成為白洋澱生態持續向好的直觀表現。目前,白洋澱野生鳥類種群數量已達286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了80種,白洋澱再次成為「鳥類天堂」。
今年4月開放的白洋澱鳥類科普館,每天都會迎來大批觀眾。在講解員的講解聲中,大家通過鳥類仿真模型、互動觸摸屏等設備獲得沉浸式體驗,感受保護野生鳥類資源的重要意義。
「白洋澱劃定了9個鳥類棲息地,嚴控人類活動干擾鳥類正常生活。棲息地中安裝了智慧監測系統,可以即時記錄鳥類活動情況。」安新縣自然資源局鳥類監測站巡查員趙克儉說,澱邊還有大批的愛鳥護鳥志願者按時巡護,及時救助受傷鳥類。
年過六旬的朱閣花,是安新縣端村鎮大澱頭村土生土長的漁民。談到近些年白洋澱的變化,她打開了話匣子,「祖祖輩輩都生活在澱邊兒,我對這片水感情很深。這些年水清了、魚多了、鳥來了,我這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如今的白洋澱,水草葳蕤、澱闊水清,映照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底色,也給「未來之城」雄安新區的城市魅力持續增色。(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