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90後繡郎指尖傳遞秦人的質樸與溫情

如何用針線表達秦人的性情?如何讓生長於關中沃土的刺繡開出新花?走進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90後」刺繡手藝人夏璐璐的工作室,四周滿滿噹噹的虎頭帽、生蕭娃娃、馬甲、香包掛件等刺繡作品給出了答案。
銀針金線在墨綠色的暗紋提花面料上快速翻飛,各色絲線、布匹、剪刀、熨斗等工具在操作台前鋪陳排開,記者初見夏璐璐,他正聚精會神地創作刺繡作品「舞獅」,忙得抬不起頭。
「關中民間刺繡的一針一線都流淌著秦人的質樸與溫情。」夏璐璐回憶道,奶奶的巧手曾為他縫製出童年的衣帽鞋衫、布偶玩具。粗中有細的針腳,融合秦嶺南北的風韻,恰似關中人包容萬象的風度。這份充滿鄉愁的溫暖記憶,如同一根無形的線,牽著他重回故土。
夏璐璐出身刺繡世家,家中五代人皆以關中民間刺繡為生。然而,當他表達對刺繡的熱愛時,卻遭到家人反對。「老一輩覺得針線活不是年輕人該做的事,他們更希望我成為設計師,做點『時髦』工作。」從服裝設計專業畢業後,夏璐璐在南方找到了一份設計師的工作,但僅僅兩個月後,他決定辭職回到故鄉重拾針線,一頭扎進刺繡的世界。
為了更好地學習刺繡技藝,夏璐璐走訪了陝西關中地區百餘個村落,拜訪手藝人,收集老繡品。「我曾遇到106歲的繡娘奶奶和多位高齡繡娘,老手藝人們對刺繡純粹的熱愛使我動容,也因此養成了為老人們和繡品拍照的習慣,記錄她們付出一生的事業。」
在走訪過程中,這名關中小伙與26位關中奶奶組成名為「道囍奶奶」的刺繡團隊。夏璐璐不僅親自創作刺繡作品,讓老手藝人們製作繡品,再由他收購併對外銷售。這一模式既幫助村民增收,也讓更多人參與到守護關中民間刺繡的行列中。
「老手藝要想傳承下去,必須贏得年輕人的心。」夏璐璐說,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並尋找創作靈感,他常在社交媒體發佈相關短視頻,介紹刺繡的同時科普當地民俗,積累了大批粉絲。在網絡上穿針引線的同時,夏璐璐也讓自己成了連接現代與傳統的絲線,創作出關中民間刺繡的新「圖樣」。
「希望我們不僅繡出關中古樸的地域特色,也能將難以言明的鄉土韻味定格在這密密麻麻的針腳中。未來我想將走訪村落收集的刺繡資料整理成書,開辦一家關中民間刺繡博物館,講述一代代刺繡手藝人的故事。」夏璐璐說。(中新社)

夏璐璐的創意刺繡作品。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