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專刊】千年線獅,如何舞出新天地?

作者:莊然 楊慈監 阮曉涵

寧德霍童線獅,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與文化。據傳,隋代諫議大夫黃鞠公為寧德霍童帶來了灌溉技術,造福一方百姓。為紀念他的功績,當地居民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都會舉辦燈會,線獅表演則是其中的重頭戲。
線獅,又稱抽獅、打獅,是一種集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的漢族傳統民俗遊藝表現形式。它不僅展示了民間藝人的智慧與創造力,更成為霍童的文化名片。
霍童線獅的技藝源遠流長,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與其他舞獅形式不同,霍童線獅通過繩索操縱獅子在活動舞台上表演,技藝精湛,獨樹一幟。這種獨特的表演方式,使得霍童線獅被譽為「中華一絕」。
這項技藝傳承保護做得如何?在當代有哪些新元素?是否可為當地文旅產業發展助力?近日,本報記者走進霍童一窺究竟。
蛇年新春佳節,古色古香的福州三坊七巷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氛圍。其中,來自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的「線獅少年」的精彩表演尤為引人注目。
鑼鼓聲中,少年們身著紅衣,牽繩站於舞台後,繩索另一頭繫在獅子身體各部位,憑借良好的腰功、腿勁、臂力和熟練協調的技能,手動線動、線動獅動。
獅子在舞台上時而騰挪飛躍,時而互相嬉戲,四方來客掌聲不斷,歎為觀止,媒體爭相報導。
霍童線獅,這項流傳了1300多年的傳統藝術,於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其獨特的魅力傳承至今。
2024年,霍童鎮「二月二」民俗文化節順利開展,綜合收入超400萬元。線獅作為傳統文化重頭戲之一登場,線上總觀看量超1000萬人次,助力霍童文旅產業快速發展。

老藝人在校園進行表演教學

溯源千年 灌溉文明孕育藝術瑰寶

在霍童鎮的黃厝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文水與線獅的緣分,始於一個充滿好奇與夢想的童年。
「看著長輩們的表演,就覺得很有意思。」黃文水向記者介紹說,霍童黃氏和陳氏是線獅技藝傳承的兩大家族,農忙時務農,農閒時舞獅,「家族裡幾乎人人都會玩」。
農閒時,村裡的祠堂前便熱鬧非凡,線獅表演如約而至。
小黃文水總是擠在人群的最前面,瞪大眼睛,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獅頭在夜空中劃過優美的弧線,獅尾隨風搖曳,每一次跳躍、翻滾都讓他熱血沸騰,心中那顆對線獅熱愛的種子悄然萌芽。
千百年來,霍童線獅技藝主要依靠家族傳承與師徒傳授,基本在各家族內部流傳,且「傳男不傳女」,就此流傳至今。
黃氏線獅隊隊長黃振巧既是黃文水的親叔叔,也是他的師傅。「這孩子最刻苦,經常自己琢磨門道,不懂就纏著我們問。」
觀察、模仿、練習、揣摩……每當夜深人靜,小黃文水便偷偷溜進祠堂「加練」,雖然手指常常被磨得通紅,但他從未放棄。
他用心感受線繩的張力,體會獅頭與獅尾之間的協調與平衡。每完成一個動作,他都會興奮地跳起來。

線獅技藝人在製作線獅頭部

「如果不瞭解技藝背後的文化底蘊,可能水平就永遠停在那裡了。」黃文水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已成為黃氏線獅隊的主力,得到家族長輩的認可,但他還想更進一步。
他開始翻閱古籍,瞭解線獅的起源與發展,學習線獅表演的傳統曲目與故事情節。同時,他還向村裡的長者請教,聽他們講述線獅背後的傳說與故事。
相傳,隋代諫議大夫、開山大祖黃鞠公曾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當地便以舉辦「二月二」燈會的方式來紀念他,線獅是最具特色的節目之一。
「我們寧德多山地,梯田居多,需要物料運輸工具。」黃文水向記者描述,「線獅是不是很像裝滿水稻的這種運輸小車。」
此外,還有另一種說法。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日本倭寇入據寧德縣橫嶼島。名將戚繼光率軍入閩抗擊倭寇,收復橫嶼島,村民歡慶。此時線獅入縣城表演,大展身手,聲名鵲起。
多年來,專家多番論證,並未統一意見。民間更傾向「灌溉文明說」。
線獅不僅僅是一種表演藝術,更是霍童當地的文化瑰寶。為更好地保障線獅技藝的保護與傳承,近年來蕉城區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於霍童線獅的日常保護工作,涵蓋傳承人的活動補貼,表演道具的更新與維護,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2023年5月31日,蕉城區霍童線獅館(一期)項目正式投用,總投資超1370萬元,遊客除了可在霍童線獅館內近距離沉浸式觀看線獅表演外,還可以通過圖文、實物等多種形式瞭解霍童線獅的起源、傳承歷程以及其在當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館內相關的文創產品,如抱枕、布掛、印章等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線獅技藝人將上色後的線獅進行組裝

如今,黃氏線獅隊主要在霍童線獅館演出,同時也在積極培養年輕一代的線獅藝人。
當鑼聲響起,鼓聲激昂。孩子們眼神專注,身姿矯健,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力量與美感。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正逐漸成長為線獅表演的骨幹力量。
2024年以來,當地還以霍童溪為軸線,打造霍童溪鄉村振興精品示範帶,霍童線獅作為當地特色文化項目融入其中,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感受線獅技藝的魅力。

薪火相傳 非遺「駐」校園的堅守擔當

不同於黃氏,陳氏線獅在傳承方面選擇與當代教育相融合。2024年10月28日,福建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藝術教育學院為陳新傑等霍童線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頒發行業指導教師聘書,邀請他們走進校園。
「想從娃娃就開始普及,不能讓老祖宗的寶貝在我們手裡斷掉。」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新傑還記得第一次見到霍童中心小學教師鄭瑞彬時的情景,雙方一拍即合,「鄭老師的情懷打動了我,我們決定一起把學校的線獅隊辦起來」。
鄭瑞彬領著記者觀看學校線獅隊的綵排,讓人頗為震撼,很難想像這些技藝精湛的表演者只是小學五年級的孩子。
隨著一聲清脆的銅鑼響,全場靜默,所有人的目光聚焦於操場中央那片用彩旗裝飾的小舞台上。舞台背景是一幅精美的壁畫,描繪著霍童古鎮的秀麗風光與線獅起舞的壯觀景象。
四位小演員手持長繩,他們身形矯健,眼神專注,彷彿與手中的線獅融為一體。

霍童線獅表演

獅子跳躍、翻滾、嬉戲……栩栩如生,靈動討喜。突然,獅頭高昂,孩子們的巧手拉動,獅身輕盈躍起,時而低首覓食,時而仰天長嘯,每一個動作都精準到位,充滿美感。
相較於技藝傳承,學校更注重深刻挖掘並呈現線獅藝術中蘊含的情感內核。最為孩子們所喜愛的是「母獅哺育」這一經典橋段。
母獅以一種近乎神聖的姿態,向小獅展示著生命中最質樸卻也最偉大的行為——「哺育」。小獅依偎在母獅身旁,不停舔舐,表達感謝。
這一幕,如同人類世界中母子間那份無需言語便能深刻理解的紐帶,觸動著每一位觀眾的心弦。
鄭瑞彬和陳新傑帶出了許多優秀的小徒弟,「通過學習線獅,學會為人,學會擔當,這是我們更看重的」。
黃敬軒目前雖已讀初二,還時不時回到母校和學弟學妹們一起練習線獅。
曾經,黃敬軒對讀書始終提不起勁,常常表現出一種淡漠與疏離。然而,在他接觸並深入學習線獅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練習「母獅哺育」時,黃敬軒一下子被「擊中」了。「媽媽供我讀書很不容易,我不該那樣浪費大好時光。」回憶起母親生活中的點滴,黃敬軒流淚了。自此,他立志讀好書,將來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眼下,霍童鎮非遺傳承「中青小」梯級人才隊伍已逐步建立。當地積極促進線獅文化進校園,通過在霍童中心小學等學校開設線獅課程,培養出更多的非遺傳承人才,為線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024年,霍童中心小學獲評「霍童線獅技藝傳承基地」,實現了從非遺「進」校園到非遺「駐」校園的轉變。

霍童線獅表演

展望未來 線獅技藝走向世界舞台

小演員裡有一名年僅12歲的鼓手湯麟傑,現已是興賢「少年線獅隊」的主力,被隊長陳吉宏親切地稱為「猴子」。
「他對線獅的熱愛超乎常人。」陳吉宏對湯麟傑這位小隊友很欽佩,「就連睡覺的時候都在聽潮汕醒獅的音樂。」
床頭,一台老舊的收音機正低吟淺唱著潮汕醒獅的雄渾樂章。激昂的鼓聲如同遠古戰場上的戰鼓,每一次敲擊都震顫著空氣,也震顫著湯麟傑稚嫩純淨的心弦。
即便合上雙眼,湯麟傑的腦海中,線獅彷彿真的躍動起來,靈動飄逸,充滿力量。每個動作都精準無誤,每個細節都入木三分。

霍童線獅表演

鼓手就像團隊的「總指揮」,鼓點決定了線獅表演的節奏。「別看『猴子』小,我們都得聽他的。」陳吉宏向記者打趣道。
相比傳統的線獅表演,「線獅少年」更具現代感和創新性,他們在保留線獅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大膽融入了現代元素。RAP(說唱)、街舞、搞笑橋段等潮流時尚元素的加入,在傳播方式上不再只是口耳相傳,而是借助直播、短視頻等當代融媒體方式,讓線獅表演煥發出新的活力。
2024年,「線獅少年」迎來了第一次出省表演的機會——在上海「今潮8弄」舉辦非遺展示。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次全新的挑戰,也是一次向世界展示霍童線獅的機會。
「每個人有自己的工作或學業,但聽到能讓熱愛的線獅有機會亮相全球,大家心往一處想,擰成一股繩。」團隊成員陳潮供職於深圳一家互聯網企業,為了參加表演,專門請假飛往上海。
當熟悉的背景音樂《男兒當自強》響起,線獅在舞台上舞動的同時,街舞動作巧妙地穿插其中,充滿力量感的舞蹈與線獅的靈動相得益彰。說唱的加入,更是為表演增添了一份時尚與活力。搞笑橋段的設計,讓整個表演更加貼近大眾,引得觀眾笑聲不斷。
線獅技藝自此「出圈」,走向世界。

霍童線獅館

公益紀錄片《線獅少年》隨後在國內外各大平台正式上映,總播放量過千萬次。這部紀錄片真實地記錄了「線獅少年」的個人成長歷程和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
同年,該紀錄片榮獲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第五屆短視頻大賽「最佳作品獎」。
在這些少年的手中,線獅已不再僅僅是傳統藝術的載體,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中國與世界的橋樑。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