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經濟催動屏南文旅熱潮

紅梅灼灼,白梅勝雪。屏南縣路下鄉芳院村的梅花花期較往年遲了些,但踏青訪花的遊客依然絡繹不絕。
「以前旅遊多是逛吃購物,來了這裡不僅有擁抱花開的驚喜,還能靜下心來學一學繪畫寫生、咖啡製作,這一趟真值!」福州遊客鄭女士說。
是什麼讓芳院村的「花樣經濟」別具一格?這要得益於屏南縣深化片區黨委工作,通過飛地聯建、資源共享、文化共融等方式,推動文創旅遊產業「破圈出彩」。
芳院村是中國傳統村落,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但缺乏支柱產業,村莊發展動力不足。針對發展瓶頸,路下片區黨委立足自然條件,流轉60餘畝山頭連片荒地、2畝荒廢池塘,種植梅花3000餘株、荷花100餘株,並投入資金修建漫步道、圍爐煮茶點、環湖雨廊等基礎設施,推出「梅花糕」「梅子酒」等衍生美食,讓曾經的荒山煥發出嶄新活力。
「自從這片梅園建好後,村莊環境大有改善,越來越多遊客到村觀景,好不熱鬧。我們家家戶戶種的盆栽和晾曬的地瓜干也打開了銷路。」村民李家利說。2024年,芳院村接待遊客數量超3萬人次,村集體收入達58.67萬元。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屏南縣成立片區黨委的初衷,正是按照「地緣相近、業緣相親」的原則,堅持「組織聯建、產業聯興、人才聯育、治理聯抓」,推動鄰近的行政村高效運轉、抱團發展。路下片區黨委發揮資源聚合優勢,鏈接羅紗洋村梯田、柿樹及芳院村梅花、荷花自然景觀,打造「春耕」「夏荷」「秋柿」「冬梅」四季文旅品牌,推出「羅紗洋-芳院-仙山」精品旅遊線路,輻射帶動路下村、三萬里村等食宿經濟發展。
先期工作引人慕名而來之後,如何在此基礎上使遊客常駐?去年10月,路下片區黨委引進藝術家林正碌團隊入駐芳院村,重新規劃芳院村環湖雨廊,新增10餘個文創主題空間,承接狀元書屋、咖啡屋、牛排餐廳等多種業態,讓體驗場景更豐富。
「溫度會影響咖啡的口感,不同溫度咖啡的酸度也相應不同。」「調色構圖時再大膽一些,放手去試!」「這段曲子的填詞還需要再改改。」……路下片區文創產業園幾乎每天都推出讓遊客流連忘返的教學課程。
以打造文創集鎮為目標,路下片區相繼建成公益寫生教室、手作咖啡吧、原創音樂教學基地、精釀啤酒屋等場所,並以「手作IPA啤酒&原創音樂節」「藝術畫展」「咖啡品鑒」等文創藝術活動為之賦能,使「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念生根發芽。
「從繁花似錦的觀光到人間煙火的深度體驗,使更多遊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路下片區黨委副書記林春輝說。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