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一鎮一業」解碼共富方程式

近年來,德化以「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拓深發展,創建上湧鎮國家級、大銘鄉、龍潯鎮、春美鄉等省級農業產業強鎮,培育大銘生薑、春美黃花菜、美湖熟地、赤水高山蔬菜等特色產業基地10萬多畝,創建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認證8個、全國名特優農產品名錄13個、特質農品7個。

 生薑「智造」邁入「快車道」

在大銘鄉姜姜好觀光工廠,記者看到廠房內設有生薑精釀啤酒、全自動蘿蔔姜生產線,工人們佩戴著口罩,正在有序地生產。據悉,該觀光工廠於2024年8月投產,佔地約2000平方米,將生薑深加工與特色文旅結合,進一步助推大銘生薑產業轉型升級。
「這幾年生薑價格不錯,去年我返鄉種植,城關和老家兩地跑,種植、管理生薑時回村,其餘時間到城關陶瓷廠打工。後來聽說鄉里成立了一家生薑加工廠需要招收工人,我就來應聘了。」正在做蘿蔔姜產品的工人林建聰開心地說道。
「2021年我公司與大銘鄉銘富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投入500萬元,盤活中小學校舍等閒置固定資產,已建成2條生產線,申請食品生產許可證(SC)類別4類,使用『大銘生薑』和『戀姜山』等商標,預計年加工生薑3000噸,提供就業崗位10多個,帶動300多戶農戶發展生薑生產。」福建省無名堂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貴豐說,去年以來,他們加大創新投入力度,促進產品優化升級,通過智能化設備,實現自動下料、自動炒制、自動灌裝生產效率不斷提升,預計年產值達1000萬元。
近年來,大銘鄉深入實施鄉村產業振興戰略,強化招商引才,將資源特色轉化為產業活力,致力於打造以「大銘生薑」為特色的農業產業強鎮。目前,全鄉種植生薑3500多畝,建成生薑種植基地6個、生產加工基地2個、三產融合示範園區2個,綜合產值約1.3億元,其中,蘿蔔姜、生薑米粉年產值達1800萬元;輻射帶動全縣發展生薑3萬多畝並成為周邊鄉鎮生薑商貿的集散中心,全縣生薑產業產值近10億元。
「下一步,大銘鄉將著力從打造『共富產業』示範、實施『量質齊升』行動、鍛造『生薑價值』鏈條三方面著手,推動生薑產業標準化、種植智能化、加工智能化、市場多元化,加強『生薑+』業態研究,建設薑黃粉、姜素餅、姜母鴨等生產線和生薑主題智慧休閒遊,加快生薑產業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 大銘鄉黨委書記林思榮表示。

工作人員檢查蘿蔔姜自動灌裝生產情況

黃花菜「雲端」鏈動致富路

「家人們,這是我們的新品『金萱玉脯幹這』,精選春美鄉黃花菜和新鮮土豬肉製成,入口鮮香酥脆……」在春美鄉直播基地,主播們通過現場展示、產品介紹、直播試吃等形式,推介黃花菜農產品,助力深山好物走向大眾餐桌。
黃花菜種植大戶陳祖武說:「過去種黃花菜,全靠祖上傳下的老法子,現在鄉里會舉辦一些黃花菜管理技術培訓班,心理踏實多了。」近年來,春美鄉引進鄉村振興職業培訓學校,依托福建農林大學、省農科院等優越師資,開設種植技術、電商運營等課程,培育「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等新型職業農民86名,為產業規劃、品質把控、推介銷售等提供全產業鏈指導和服務。同時,培育鄉村記憶傳承人,促進非遺技藝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重點打造千畝黃花菜種植示範區,扶持龍頭企業研發推廣抗病性強、產量高的新品種,為產業築基。
「去年我們開發了黃花菜餅乾、黃花菜養生茶飲等11種,今年計劃聯名綠帝食品開發更多黃花菜系列產品,同時我們計劃建立溯源系統,讓每包產品都可查詢生長檔案。」十八格黃花菜合作社負責人張秋菊介紹。
為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春美鄉全力打造「金色工廠」2.0升級版,規劃建設1400平方米現代化廠房,引入先進的黃花菜農產品加工生產線,配套育苗車間、冷藏庫等設施,提升產能與附加值;規劃成立強村聯合農業發展公司,建成黃花菜綜合文化園區,推進「陶瓷+花卉」跨界融合。通過「公建民營」模式,激活村企聯動活力,7個行政村共同入股,帶動村集體年增收30萬元。同時,積極發力「雲端賽道」,發展「互聯網+黃花菜」電商產業,依托淘寶、抖音等平台推介黃花菜等特色農產品。
「目前,正在建設黃花菜文化展示館、研學體驗區、主題餐廳等功能區,還將推出『萱語忘憂』觀賞用黃花菜品牌及體驗線路,遊客能參與採摘晾曬、品嚐黃花菜宴、萱草花茶。」春美鄉宣傳委員蘇世周說,春美鄉將創新「黃花菜+中國白」跨界融合模式,借助德化陶瓷品牌優勢,拓寬黃花菜「走出去」渠道。

春美鄉直播基地,主播在推介黃花菜農產品

 熟地產業撬動「農旅融合」

在美湖鎮小湖村熟地產業示範基地,記者看到縣非遺傳承人林桂玉正忙碌著蒸煮熟地。「九制熟地採用『九煮九曬』,煮、曬這個過程要重複九次,需經兩個多月的歷練,若遇陰雨天氣,九制過程需耗時半年以上。」林桂玉告訴記者,他們的熟地採用傳統工藝製作,不同於現代工藝的烘乾,製作出來的成品黑如漆、光如油、甘如飴。
熟地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之一,美湖鎮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指導和資金投入,逐步形成了規模化、標準化的熟地種植基地。目前,全鎮熟地種植面積達100餘畝,年產量120余噸,成為周邊地區重要的熟地供應基地。村民劉文傑說:「我們村發展村集體經濟,種植熟地,不出家門,就有活幹,既方便照顧家人,又能增加收入。」
「我們採取『村集體+合作社』運營模式,引導農民參與熟地種植和加工,並提供技術培訓和銷售保障,為當地群眾提供70余個就業崗位,每年人均增收9000余元,村財增收7.5萬餘元」小湖村黨支部書記劉文世說,他們將帶動本村及周邊村群眾種植熟地,帶領更多的農戶增產創收。
為進一步提升熟地產業的附加值,美湖鎮積極推動產業鏈延伸,大力發展熟地深加工產業,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建設了現代化熟地加工廠,開發了熟地粉、熟地餅等一系列深加工產品;同時,與六味地黃丸藥企達成長期合作關係,有效提升了熟地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近年來,美湖鎮潛心雕琢「樹王IP、非遺傳承」兩張名片,抓住「黨委有力、黨群聚力、校地合力」三力機遇,積極探索「農旅融合」新模式,致力於打造集種植、加工、觀光、體驗於一體的樟樹王熟地產業綜合體,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蒸製熟地

 高山「菜籃子」鼓起「錢袋子」

「翻地,撒種,施肥……」近日,在赤水鎮蘇阪村,村民們正搶抓農時忙著種植絲瓜。
赤水鎮通過引進廈門農多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鼓勵和引導農民種植甜蜜絲瓜、茄子等優質高山蔬菜。縣農業農村局、鎮村幹部通過協助企業進行流轉土地、招工引才等方式,以「訂單農業」為載體開展村企合作,將先進的種植技術和優質品種引入本地,並進行科學化、規範化的種植管理,高山蔬菜的產量和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去年,我們公司種植了30餘畝甜蜜絲瓜,產值達75萬餘元。我們賺錢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種植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廈門農多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蘇崇武說,今年公司計劃在去年的規模上新增種植面積20餘畝。
據瞭解,赤水鎮蘇嶺村也有一片高山蔬菜的種植基地,該基地佔地面積約90畝,一年四季種植無公害瓜果蔬菜及部分糧食作物,日產採摘量約1000斤左右,主要銷往廈門、漳州等地。
赤水鎮立足高海拔、足光照、優土壤的自然資源條件,大力發展高山蔬菜產業,全鎮現有高山蔬菜種植面積1000餘畝,每畝可創收784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5萬元。「一塊塊昔日無人問津的舊荒田,變成了品質優良的『菜籃子』。」縣農業農村局幹事謝倩紅說。
為解決蔬菜存儲和銷售難題,赤水鎮在銘愛村建設了高山農產品集散中心冷凍庫,滿足村民存儲農產品的需求,積極拓寬銷售渠道,與泉州、廈門等地的大型蔬菜批發商、超市建立合作關係,確保蔬菜有穩定的銷售渠道;與潯中鎮陽光社區探索實施設立赤水鎮高山優質農產品代銷點位,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買到新鮮、實惠的高山蔬菜。
高山蔬菜產業的蓬勃發展,讓當地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村民陳能開高興地說「以前種糧食,一年到頭沒多少收入。現在收入比以前翻了幾番,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鄭智得)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