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專刊】雄安 沒有「空中蛛網」「馬路拉鏈」的「未來之城」

雄安——一座位於華北平原的「未來之城」。置身這座朝氣蓬勃的城市,人們對現代生活的想像空間將被拓寬。

在雄安新區科創中心中試基地,北京普龍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調試巡檢機器人

走進雄安新區新建片區,記者切身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與眾不同:抬頭看,路邊沒有一根根電線桿,也沒有密密麻麻的「空中蛛網」;低頭瞧,馬路上見不到供水、熱力、燃氣等市政設施的井蓋,道路被反覆挖開的「馬路拉鏈」也不見蹤影。各類市政管線都深藏在了地下的綜合管廊中。
作為一座新建城市,雄安道路兩側卻沒有太多的高樓大廈、玻璃幕牆。

位於雄安新區啟動區內的東西軸線專案建設現場

在這裏,記者感受不到「水泥森林」帶來的壓迫感。城市的大部分建築高度都控制在45米以內。高低錯落的建築群,構成了韻律起伏的城市天際線。抬頭仰望,視線不容易被遮擋,可以抵達得更遠。
難能可貴的是,這座新城還散發著濃濃的文化味,呈現古今交融的獨特魅力。朱紅牆體、灰色飛簷、傳統斗拱,這些設計元素讓雄安商務服務中心建築群看起來古韻盎然、端莊典雅;雄安城市計算中心的拱形設計,巧妙借鑒了趙州橋的千年古韻,傍晚,拱形牆倒映在水中,看上去宛如一隻靈動的眼睛;中國中化大廈以「金蘆葦」為設計理念,呈現出層層簇擁、拔節生長的現代審美張力……

參觀者在被譽為「雄安之眼」的雄安城市計算中心內參觀

漫步雄安街頭,記者沒有在大城市慣常的倉促感、緊張感。這裏沒有許多城市常見的大廣場、寬馬路,無需緊盯紅綠燈疾步穿行。雄安的很多道路只有雙向兩車道,但路網密度卻很高。窄路密網,將城市區隔成一個個街區,既方便行人通行,也避免了單一主幹道湧入過多車流造成擁堵。
據規劃人員說,這裏將「打造不堵車的城市」作為努力方向。
數字道路被廣為應用,道路兩旁的「智慧燈桿」集合了信號燈和各類感測器,可以通過計算車輛流量自動控制紅綠燈,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無人駕駛智能網聯巴士載著乘客,在路上穩穩駛過。記者開車或打車時,都曾體會過一路綠燈的暢快,這正得益於當地數字道路的「綠波帶」功能。
通暢感的背後,是雄安作為中國首個全域實現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建設的城市,構建了「雲端」數字孿生城市,依託「智能大腦」進行管理。

雄安新區白洋澱荷花大觀園景色
雄安新區金湖公園景色

驅車進入雄安新區新建片區,記者很難發現道路上設置有地面停車場。但駛入地下停車場時,卻發現雄安地下「別有洞天」。這裏打造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地下城」。
據城市管理者介紹,地下停車場、地下商城等面積超2200萬平方米。利用先進的導航技術,一些區域已實現了地下空間車位級導航。在雄安商務服務中心等區域,從地下停車場步行幾分鐘,記者很快就能進入燈光璀璨的地下商城,吃飯、購物、娛樂等設施一應俱全。
正在建設中的雄忻高鐵部分路段穿越雄安主城區,位於城市東西軸線地下。未來,在雄忻高鐵、京雄快線、規劃地鐵線等不同路線之間,旅客可在地下空間便捷換乘。在京雄快線雄安航站樓站走下列車步行,能通過地下通道走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等央企總部。
宜居,是雄安留給記者的一個深刻印象。雄安沒有單一的、絕對的城市中心,城區按照組團式、小街區理念規劃設計,沒有一些大城市一環、二環、三環等概念和「攤大餅」式的城市格局。每個組團內,居住、教育、醫療、養老、商業、文體、辦公等功能配置齊全,「職住平衡」「15分鐘生活圈」成為現實。

雄安新區容東片區
雄安新區啟動區夜色

每天一早,中電信數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員工賈夢霜從家裏出發,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幼稚園,然後步行10多分鐘就能到單位。賈夢霜的生活狀態,正是不少新雄安人的日常。虛耗在上班路上的時間,在雄安大幅減少了。
春日裏的雄安,綠意萌動。這裏有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和千年秀林,「3公里進森林、1公里進林帶、300米進公園」的生態願景正逐步變為現實。
令記者感到驚訝的是,雄安郊野公園總面積竟然約18平方公里,大約有5個美國紐約中央公園那麼大,其間有14個主題園區,是許多上班族「散班味兒」的打卡地和健身場。
當無人機從空中俯瞰雄安新區啟動區時,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幅水城共融的優美畫卷。南北長約7公里、東西寬約3.2公里的中央綠穀,自北向南穿城而過,構成了一道靚麗的生態景觀長廊,水道則直通「華北明珠」白洋澱。春秋佳日,從環澱碼頭乘坐遊船駛向澱區深處,處處可見碧波蕩漾、水鳥飛舞。
雄安,正迎來許多觀光客。與傳統旅遊不同,很多遊客來這裏打卡地標建築、生態景觀、智慧場景,是想看看「未來城市」的樣子。(新華社)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