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年前的一個清晨,居住在如今福建平潭島、身著樹皮布的青年們拿起石錛,開始了一日的勞作。他們正在為一次出海製造風帆竹筏,若是幸運,他們便能在湧浪湍急中活下來,如果更幸運一些,還能憑藉洋流和風嚮的導航到達更遠的陸地。
六千年後,考古團隊從層層泥土中重新拾起這些石錛,並置於中國考古博物館殼丘頭分館內。如今的研究可以說明,他們的海洋冒險是成功的,先民們跨越海峽,在台灣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日前,中國考古博物館殼丘頭分館在福建平潭正式設立,這是中國考古博物館設立的第一家分館,集中展示了殼丘頭遺址群的考古成果。該遺址群是福建沿海地區重要的新石器至青銅時代遺址,被學界認為是兩岸史前文化同根同源的重要證據,也是研究廣泛分佈於太平洋島國的南島語族起源地的關鍵區域。
.jpg)
步入館中,一座巨大的雕刻立柱聳立其間,上面刻有太陽、波浪、星象等南島語族藝術紋樣。南島語族並非實體化的民族,而是指代使用南島語系的人群,總人口約4億,分佈於台灣島、夏威夷群島、新西蘭島、馬達加斯加島等地。
20世紀以來,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就一直是國際學術界的熱門課題。20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張光直參與了台灣大坌坑遺址的考古調查——這是台灣目前已知的南島語族最早的祖先文化,距今約6000年左右。根據出土遺存,張光直提出中國大陸東南海岸,特別是「閩江口至韓江口的福建與廣東東端的海岸」或是台灣南島語族的「老家」。
殼丘頭遺址群的出現正是對這一假說的有力佐證。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院長范雪春向記者介紹,1985年,福建省博物館考古隊對殼丘頭遺址進行了首次科學發掘。經過40年努力,一個由西營、殼丘頭、東花丘與龜山等遺址構成的殼丘頭遺址群(距今約7500-3000年)逐漸顯現。
在館內展陳的物件與資料中,兩岸血脈相連的印證俯拾皆是。
經DNA分析顯示,距今約6500至7500年的西營遺址中出土的墓葬人骨,其母系遺傳與台灣高山族及東南亞南島語族人群高度關聯。其中一具人類遺骸的牙齒上留有「拔除中切牙」痕跡——這是南島語族成人禮的古老習俗,至今仍見於台灣少數民族的部分族群。此外,殼丘頭遺址出土的陶器紋飾與台灣大坌坑文化高度相似,磨製石錛與貝器更印證了兩岸生產技術的同源性。
「過去十幾年間的考古新發現,已經毫無疑義地將南島語族最早的形成時間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其中心就在福建沿海一帶。」范雪春指出,殼丘頭遺址群的發掘工作仍在持續,並且由於遺跡已經距今有幾千甚至上萬年,「發掘研究工作注定漫長而瑣碎,必須通過語言學、遺傳學、考古學等不同學科的系統性探索,形成交叉佐證」。
范雪春還回憶起兩岸考古學界曾經交流熱絡的景象,「十幾年前,兩岸學術研討會常有臧振華、陳仲玉、李恇悌等台灣考古學者的身影。如今兩岸局勢緊張,學術會議上少見新鮮的台灣學者面孔,著實令人唏噓」。
「很多研究證據表明,幾千年前的南島語族先民幾乎可以自如往返台灣海峽。台灣少數民族各分支源自大陸先民多批次跨海融合的結果,並非一次大遷徙後內部長期孤立演化。」范雪春談到,張光直先生一直強調「台灣海峽考古學」的概念,鼓勵兩岸學界互動。「我期待兩岸交流盛況重新恢復的那天。」范雪春說。(中新社)